|
|
【教学反思】 本课“伴性遗传”是一节经典的传统老课,如何能上出新意,突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导学”理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学知识。这里的“学到”是指: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历经遗忘后能留下的知识,是能够终生受用的知识。 为此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体现再以下二个亮点。第一个亮点: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病的典型。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是将该病的遗传性质直接告之学生,让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分析伴性遗传病的发病规律。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运用已经学到的两大遗传学规律自主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性质。所以此处,我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将课本的直接呈现形式设计为探究活动形式:探究“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性质,并且结合之前的“发现色盲”的故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道尔顿的家族之谜”,达到了教学环环相扣,和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获得了新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分析伴性遗传病的方法。这也许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授之以渔”的目的所在吧。 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是“应用”教学环节。绝对不可再使用传统的课堂做几道习题的方式来巩固新知了。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知识被进一步深化和内化的目的呢?最佳的方案当然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即刻就能体会到课本所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一名“遗传咨询师”,帮助咨询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伴性遗传问题。之后由两个小组将他们的遗传咨询过程再现于全班同学眼前。同学们火焰般的思维和诙谐生动的语言,竟将抽象的理论演绎地如此酣畅、形象!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领悟到了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一位学生谈到他在本节课的收获时说:“将来我在生育下一代时,我就可以成为自己的遗传咨询师了!”试问在一节课后,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这节课岂有不成功之理?这是给予我的最大荣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