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新课改同行 近日,一同事因上县公开课找到我,课题是八年级第22章第4节《细胞和病毒》我便帮他出谋划策。经过两次的交流,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 课堂的教学中应重视什么? 该节内容的体系是分三大块,病毒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者在刚开始处理教材时重点发在形态结构的突破上,因为教参上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难点。但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这明显是不合适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究上。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辩证的思想。 所以,贯穿整个一节课的思想就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要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释生活的现象,要学生学会如何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 二、 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改要求,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教者先提供素材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在学生这些活动的基础上,自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讨论中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在“形态结构”一节中,先呈现出动态视频(细菌、病毒的结构),给学生一视觉形象,然后引导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病毒、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种类。 三、 探究活动的开展。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进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探究活动,具体安排是这样的:课前布置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细菌与病毒有关的事例,如药品包装盒上面的说明,超市酸奶包装盒上的说明等等。教者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收集来的这些有关细菌的说明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哪些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关于病毒,学生的材料收集上可能出现困难,教者提供一视频材料,学生通过看视频,分析讨论得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病素有哪些对人类有害?人类在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素材很多,教者只要稍加挖掘,即可实现。如对目前禽流感、爱滋病的介绍,疫苗的研究开展情况,培养学生献身生物科学的思想。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销除对这些疾病的恐惧,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不嫌弃弱势群体的关爱美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奉献一份爱心。 五、 本节课对教师的要求。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求教者必需具备宽博的专业知识,因为学生在收集来的素材中,有许多知识可能连老师都不知道。更有可能的是,有的现象(疾病)老师也分不清是细菌引起的,还是由病毒引起的。 在学生探究洗动中,要求教者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收放自如,放要放得开,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激烈的思想碰撞。收要收得拢,学生讨论到最后,教者要紧紧围绕“病毒、细菌与人类关系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这一中心。放得开,才能有“奇思妙想”,为课后写一篇“奇思妙想”的文章作铺垫。收得拢,才能不偏离本节课教学的中心。 附:关于探究活动: 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的言行要适应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特定要求,要善于选择指导他们学习的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和资料,要适时地点拨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要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做法,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技能性操作做出说明和解释。在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为各小组提供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