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质的导电性》教学反思 一、整体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能力立意。如引入部分,本可以用“为什么我们一般用铜或铝做导线,而用橡胶或塑料做外壳”的解释型的问题引入法,但我采用以手电筒为例,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1:生活中使用手电筒时,发现小灯泡不亮,其中有哪些可能会导致灯泡不亮?(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问题2:其中有一种是由于尾部的弹簧与电池之间有空隙造成接触不良,你通常会如何解决?(生答,如垫上硬币、铁片等,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人在这两种同样是问题引入法的选择上斟酌再三,虽然解释型的问题引入能达到本节课的引入功能,而且课堂气氛会稍微好点,但我更看重如何用该节课的资源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也达到我对课堂气氛的预期,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 二、意外成就精彩。在学生设计出如何检测物质导电能力的电路以后,我让一位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导线的装搭,本来是不太会有问题的,可我事先检验电路时发现灯泡不亮,此时我也没有马上让学生分析原因(引入部分有分析这方面的原因)。我先重新换一个小灯泡(准备实验时有可能电压高烧掉了),结果还是不亮。我观察导线的连接都还是比较牢固的,我以为还是灯泡的问题,接着将开关的导线拆除直接连接到灯泡的两端,结果灯泡亮了,接着我问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开关”。最后把开关两端的导线重新连接,再进行后面的实验。虽然本次课堂意外“浪费”了将近3分钟,但我觉得课堂意外是可遇不可求的。意外成就精彩。 三、精心预设,呈现“亮点”。在讲述原子结构以后,一段画外音“在金属导体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几乎不能发生移动,我们称为束缚电荷,而部分电子可以(并不是已经)移动,我们称作自由电子,那这些电子又是如何实现移动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运动会时的照片和视频,也许其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接着播放一段校运会的入场仪式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 旁边有段“金属导体中有电流和无电流”的动画作对比,先进行画面的比喻和解释,而后呈现一段画外音“我们可以用跑道比喻金属导体,把我们同学比作自由电子,在入场式未开始时,我们同学基本在原地打转,而在入场式行进中,身在中间的你被前面的同学牵着,被后面的同学推着,随着队伍的前进形成‘人流’”。同理,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负极聚集大量的负电荷,正极聚集大量的正电荷,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被负极的负电荷推着,被正极的正电荷拉着,这样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有电流形成就意味着是导体。经过形象比喻,使学生的难点知识深入浅出,很好解决了金属导体形成电流和导电性的微观解释问题。事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表示理解。 四、教学节奏前半部有点松。如果单就本节课的知识来讲,用30分钟进行实验和微观解释是绰绰有余。但我想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如何用物质的导电性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能力。基于这点考虑,前半部分经过了引入环节、经验或猜测环节、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导线搭接环节等环节时,学生的讲、画、连的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将近25分钟,从动手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环节到电阻的单位共用时20分钟左右。 课后评价时感觉前半部分的课堂节奏稍微有点松,如果可以压缩2分钟左右的话,感觉就会更好。分析其中的原因,前半部分以学生活动为主,自我感觉也没有“浪费”时间,但学生活动时间是没有办法进行准确预设的(随时有意外),同时也提醒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学生要留出“宽松”的活动时间,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