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本课授课完毕,回顾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反馈,检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一、可取之处: 1.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 本课讲述的是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围绕主题,课文介绍了全球化出现的背景、表现和影响以及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这四个主要问题。知识点的逻辑结构比较清晰简单,所以在前两个知识点的处理上主要采用讲述、联系和呈现的方法,后两个知识点则采用启发、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本课的重点难点在后面两个知识点上,尤其是关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讲授历史课应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与我们的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讲授本课的时候,我注意启发学生体会和发现身边鲜活的例子,用具体的事例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加深学生印象。在上课前,还注意收集时事新闻中有关的本课内容的资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现状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 3.注重数据分析增强问题说服力。 经济的问题离不开统计数字的说明,或者说,离开了统计数字,谈经济问题都是缺乏说服力和抽象的。为了上好本课,我注意收集世界各国当代贸易、投资和金融的有关数据,具体阐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现状和趋势,事实表明,学生在数据的呈现中得到了对问题最直观的认识。 二、不足之处: 1. 多数学生平时对新闻热点问题不够关心,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更少,积累得不多,在上课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指引和准备的时间,所以在课堂讨论和辩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言活跃的只是少数学生。 2. 由于本课涉及的经济“全球化”问题内容比较多,老师需要作比较多的讲解,这样留给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补充更多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启发: 1.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参与的热情,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