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校内公开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阿毛在1977”的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首先想到阿毛当时17岁,和学生是同龄人,他的遭遇会让他们深深的同情,会主动思考“他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我考虑到阿毛的命运实际上是中国当时一代人命运的“缩影”,不违背历史。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阿毛的故事后,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文革”结束后,阿毛最盼望的是什么?问题二:请同学们帮阿毛明辨是非“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个方针正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三:困扰阿毛的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你帮他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阿毛的故事做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毛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阿毛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阿毛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讲到这里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的眼睛由黑白两部分构成,可为什么要用黑的那部分看清东西呢?那是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其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作为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兴趣很高。如讲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这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带着这一问题,我将不断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