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反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关于“洋流”这部分问题,原大纲要求由教师讲清洋流的概念、三种类型、形成原因、世界洋流的名称、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更谈不上什么能力。而《新课标》则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显可知,要求有变化,明确了学生该知道什么,怎么知道这些,这就不需要完全由老师代劳,而应该由学生合作、探究,由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可采用观察、发现、总结等步骤,教师应着重在“运用”,“归纳”,“说明”上引导学生下功夫。 二. 关注与分析学生学情 高一学生地理的空间感、读图的能力相对较差,本节内容重点与难点是对“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而课本中图像是静态图,对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多元智能”理论谈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各自的“弱项”和“强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 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与感悟。同时,在“探究式学习”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放在:(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过程反思要侧重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