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的反思(希望): 本节课上得非常轻松、自在,学生们始终都是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来感受“龙文化”。这也正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我所没想到的是:我作为他们(学生)的“新”老师(我不在实验中学任教),他们与我的配合非常默契;这能说明两点:一是学生们的素质高,二是我的教法得当。更使我没想到的是:在本课小结时,他们(学生)在我的稍加提示下作出“完美”的回答:“通过‘龙文化’的学习,那么多的‘龙’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我们是‘龙的传人’就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师生无尊卑,学“道”有先后。美术课是学生在“主课”之余,情感在其作品(作业)中得到宣泄;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块石头扔下去”,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即:创造一定的条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应当站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是极富有幻想力的,作为老师,就要尽量地去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回答问题,或引导孩子们去认识客观事物、去感受自然、社会等等。并教育和培养孩子们怎样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智商、情商,给孩子们幻想的空间(即:创造性思维的雏形)。同时,也要认真处理好对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健康发育。做到少批评指责,多鼓励激发,循循善诱(如果我们的教材能象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的动画城》栏目一样,就避免了不生动、平面化,激发不了孩子们的思维联想)。应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以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并有以下优点: 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可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功与失败,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⑤培养学生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习中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完全统一体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答案的教育模式,只能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新课改是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究、完善、修复的过程。本节“课件”存在“眼高手低”或这样那样的不足;本人愿为“新课改”抛砖引玉、铺石为路。渴望领导、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