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本次课上,学生们发挥了理解能力较强的优势,对这首歌曲的重点及难点在理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演唱的过程中也能初步领会有关要领,基本上符合教学要求。 然而,歌唱和合唱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理解知识到熟练第掌握和运用知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出现的“错误”心有不悦,严厉批评。其实,一些课堂中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能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让课堂因“错误”而生成,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学唱歌曲《猎人合唱》时,我要求学生跟琴演唱后半断的“啦啦啦啦……”,音乐一起,就听到好几个学生唱出的不是“啦”,而是“呱”字,全班同学笑翻了天,有的人后来也干脆唱成“呱”字,大家边唱边笑好不热闹,我问带头的沈效达同学:“你为什么要唱成‘呱’呢?”他说:“我喜欢唱成‘呱’我觉得这样好听。”于是我就请大家一起用“呱”和“啦”来演唱,比较一下,并分析曲作者为什么用“啦”,而不用“呱”,唱完后学生纷纷发表了看法,认为用“啦”来唱更能表现猎人精神抖擞的形象,用“呱”演唱和其形象明显不符。分析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学生用“呱”来演唱了。 “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毕竟是实现课程、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学永远抹不掉的特征。课程的目的既包含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包含教育的个人价值──发展每个人的潜力。因此,它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学生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音乐,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其实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生成”之花将不断绽放,先是“生小成”,而后“集大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