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拨鼠》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第十一册《土拨鼠》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主人对土拨鼠的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一课的教学后,有如下体会: 一、成功之处: (1)教育即生活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本课在进行节奏教学时,利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声音、音响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发学生对音乐进行创作,小学生对动物有一种天生接近感,利用小动物的叫声编成故事,展开教学,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轻松,例如: 学生会说是妈妈切菜声音,抢的声音,等等,音乐从生活中来,不是从书中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音乐生活,而不是一个人造的音乐生活。 教学生活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往往在实际中,出现教师主导是实,学生主体是虚,几十年来的教育习惯于教师唱,学生学,教师做,学生跟,束缚了学生的头脑, 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本课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头脑、双手等,进行创造性的节奏游戏,旋律创作。 (3)愉悦学习环境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一理论表明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运动的联系,音乐素质包括节奏感,基本乐器,视唱练习,准确歌唱,即兴创作等。节奏感培养要通过学生的行、走、跑、拍手、点头等身体运动来感知和掌握,本课为教学大胆解放学生,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在游戏律动表演中去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的魅力。 (4)注重创造成力的培养 学生的演唱,演奏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没有自己去感受,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情实感受来的,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