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片段及反思 我们知道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所构成的,一堂课的成败,往往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上,反思教学中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无论是成功的细节还是失败的细节,都能给人以启迪,在反思细节中获得成长。 下面就借《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几个课堂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明确概念,提升思维水平。 片段1:在我让学生找一找线段的对称轴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 生:“过中点画直线。” 由于他指的是过中点的直线,按照线段的对称轴来说,不仅过中点,还要垂直,显然他所指出的直线并不完全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他指得对吗?” 下面的很多学生都说对的。此时一个女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的只对一半,应该还要垂直于线段。” 此言一出,这位男同学也发现自己指得是有些问题,同时大多数学生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第一个男同学指出的直线。 师:“那该如何画对称轴呢?” 这个问题出来,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每位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尤其是刚才那位指错的学生。 通过思考,刚才指得有误的学生说:“过线段中点还要垂直于线段。” 我便上问其他学生:“现在他说的对了吗?” 学生们齐答:“对了。” 师:“为什么呢?” 生:“沿着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这个教学细节我在课前是有所预想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随便找一条直线,所以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所准备的,首先在第一次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否定他的对与错,而是将评价的权利让给其他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评价有助于让学生们都去反思这个学生的答案,通过反思一个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们得到明确的认识,强化对线段的对称轴的理解,这样通过自己反思得到的认识结果要比老师评价后给予的深刻得多。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出课堂不再是一师与一生独立对话的场所,应该是集体讨论交流研究的地方。 对他人的答案仅仅是做出对与错的判断我认为还是不够的,那只是反思过程的初级阶段,要形成正确的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还应该养成对问题深度思考的习惯,于是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 对于这个细节我深刻感受到当一个教学环节你做过精心预设之后你将会处理得游刃有余,因为课前的预见,才有课上的处理得当。 2.真的关注学生的需要,体现课堂上的真民主。 片段2:在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题目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征。 学生画完之后。 我提出问题:“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连接线段的两个端点,能发现什么?” 我的本意认为学生一定是异口同声的回答相等,然后自然的引导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可是没想到,在这里学生的意见却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统一。 为了体现课堂是民主的,平时我也的确是力求这么做的,于是我开始让他们上演示,答案是 看到这么多奇怪的说法,我也有点心慌了,这时候底下还有几个人说还有不同的说法,我意识到这样一味的民主下去,一定是不可收拾了。 于是我就通过几何画板直接引导大家看,然后让他们自由讨论。 这时候下面的学生都得出了结论,于是我再做出总结。 这个环节就这么草草过去了。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个结论的。我们都知道说服人是需要有理有据的,而在这里我仅仅是以一个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们这个结论的正确,而并没有让他们明确自己错误的原因何在,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呢?我们常说课堂上要民主,在这里,当学生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却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辨析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是通过我的集中,让他们得到一个也许他们并不能接受的正确结论。即便是一开始就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对这个问题就已经很明确,所以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的处理还是太急了,为了将下面的教学进程走完,面对学生的问题还是不够从容。 课后我想,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舍得花时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反思这几种画法与题目意思是否符合,让他们在自己充分的交流研讨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从而顺理成章的接受正确的结论,而且在充分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对概念是认识也会在不断的比较判断中渐渐清晰起来。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不能回避,要通过辨析和认真的思考以获得最终结论的思维习惯。这样一个好课堂生成的资源就在我急于下一个环节的观念下被浪费了,想起来觉得还是很可惜的。 这些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除了课前预设还要更充分些以外,我还要让课堂真正民主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让学生接受的心悦诚服。 对于这节课,学生对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原因有许多,其中内容本身有点难度,而且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个性质,一时难于理解,所以造成部分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困难。而对于中垂线的理解较好。基本上能找到当中相等的线段。课堂上对知识的巩固还不够,课本的随堂练习也不够,课后还要加强理解和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