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迹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选文章时费了一番工夫,当确定是上贾平凹的《月迹》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 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德彪西的《月光》,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又想起以前师傅们对我说的话,读完文本后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一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贪多,上课速度不要赶,不要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子里套,关键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到一点是一点,学到两点是两点,但是每一点都要讲透。 这时有了点灵感,想把文章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又进一步地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品味语言。《月迹》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返璞归真的纯美,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这时我想到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是“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而“眼中”的月亮也是在“水中”这一大段里的,所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找出这一大段中写月色最美的语言,一来节省时间,二来每个人负责品味的文字变少了,换句话说是变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每个组品味时,前后左右讨论,然后每组进行汇报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思路我就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四个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前后左右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其次是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个主旨可以是多元化的。不要怕学生读不出文章的味道,关键是教师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读出文章的味道。在品味语言时可以结合孩童心理的变化轨迹,明确寻月的过程也是孩童认识升华的过程,从“不满足”“失望”到“满足”,对月亮的感受也从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到人人都可以分享月色,多么美妙的境界!同时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如“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等加以揣摩分析,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二、文本研究要“透”和“深”。 文本研究要“透”,面对较长的课文,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都讲到了,却好象什么都没讲。相反,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和一些小细节,研究“透”,却会有精彩。如在赏析语言时,写月色的优美语言很多,但有几处特别精彩,细细品味,大有嚼头。如“款款地”,是写美丽的女子的步履,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的从容与优雅;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银银地”写出了月光的闪亮,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那干吗还要用“玉玉的”来形容呢?噢,玉是纯洁、无瑕,高贵、圣洁的,所以用在写月光身上更有了别样的韵味,而且“玉玉的,银银的”是叠词,更是儿童特有的语言,体现了童真、童趣,等等。诸如此类,让学生把这些地方品味理解透彻。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此举一反三,比讲解一百句,却没有几句说透的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抓住一些一般人意料不到的小细节进行品味。如文末“睡了一会儿”,为什么不是“睡着了”,细细咀嚼,别有洞天,原来是继续寻月,也就是继续寻找美和寻找理想。 文本研究要“深”。记得一位老师对我说过:“语文课还是‘语’啊。”是啊,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主题班会课。语文课应该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与开拓。本节课,我能抓住文中关键字词句和关键段落,让学生仔细体味,层层推进到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在平日的生活中,深感人文与信仰的缺失。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人文的熏陶。同时,这个“深”不是刻意地拔高,而是在赏析、品味、研读地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如理解月迹的几层含义,是结合寻找月迹的过程,孩童心理认识升华的过程,一步步自然推出的。当然,在推进到文章主旨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只要是符合文本的,符合认知规律的,要积极鼓励。本课中,学生对月迹的几层含义的回答,出人意料,更让我欣喜,为什么不为这样开阔的思维喝彩呢? 三、教学过程要入“无我”之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到,词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即物我一体。而我通过这次赛课体会到,教学中也应入“无我”之境。这次上《月迹》,感觉比较顺,也比较酣畅淋漓,原因是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学生中,融化在课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别人,此其一。其二“无我”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谈到“一会儿”的时候,我的教学设想是继续寻月,即继续寻美,寻找理想。而学生思维的开阔让我喜悦得吃惊,有的说“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说:“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还有的学生在体味“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句子时,竟然即兴说出了“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孩子们啊,真是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孩子们啊,从你们身上我可学到不少东西呢!当然“无我”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孩子们那新奇开阔的思维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这是被尘世生活所蒙蔽了双眼的大人们所不会拥有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