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反思 《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一是喜欢贾平凹的朴实真挚的文风,二是这篇文章恰恰契合了我的某种情愫。本想把这样一篇文章能上出彩,没成想上完之后感觉索然寡味。幸好另一个班的课我调到两天后,我就利用这两天的时间痛定思痛,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与调整。上完之后感觉好多了,我把我的反思与各位交流一下,以期得到批评雅正。 反思一:只有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我们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布置学习的问题,在我们的预习提纲中也往往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而课堂需要的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而对话的基础就是反复深入地诵读。在第二节课之前,我布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读,反复的读,读出个人的感觉,读自己喜欢的片段,以自己喜欢的语气来读。事后我想第二节课堂气氛如此浓烈,以与此关系密切。 反思二: 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 在第二节课上,我一改第一节上循规蹈矩的剖析课文,在主问题的探讨上以题目为中心,巧妙的在题目上加上三个标点和“3H”,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不是个好儿子!”3H就是“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什么时候我不是个好儿子”“什么地方我不是个好儿子”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和深度是空前的。由此可见,巧妙的问题设计往往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反思三:个性化的鉴赏应是课堂鉴赏的主流。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诵读体味中,学生必然有自己喜欢的语段,因为有些内容能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吻合。例如在第二节课上,有一小组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从我不是个好儿子看今天的婆媳关系,引发热论。我们应充分肯定这种来自学生的声音。 反思四:感受语文就是理解生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生命力。 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与直觉,所做的事情都极普通,学生当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能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第二节课上,我有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简约地描述自己的亲情经历,既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在学生的真诚的泪光中我分明看到了那颗颗上进的心。 在这节课后,我及时进行反思,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个较大的缺憾,那就是忽略了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环节。另外课堂教学中,揣摩语言和片断诵读仍不到位,体现出的语文“味”因此而不够浓厚。但我相信课堂这门遗憾的艺术会促使我不断进步,因为我在不断反思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