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寸之间的收获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上完一堂课,有什么收获?毋庸讳言,学生有学生的收获,教师有教师的收获。是不是一定要所有学生都掌握了课堂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就是收获大呢?就好比我带着一群孩子去郊游,有的采了一些蘑菇,有的采了一些野花,有的采到了三叶草,有的抓到了一只蝴蝶……而有的什么也没有做,在那儿饱吸清新的空气。我们用什么标准去界定孩子们的收获?孰多孰少?是不是应当说所有孩子都有收获?基于此,我自认为同学们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是丰厚的。 首先,同学们在朗读中有新的突破。 自由读和齐读中,同学们声音洪亮,书声琅琅,听得出孩子们心底的一种自信。我喜欢听这种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声音,他能让人生发出一种愉悦和热情。郑玉萌同学的朗读,不紧不慢,停顿和语速把握得不错。 在朗读孙权、吕蒙、鲁肃的语言时,人物的语气、心理和情感基本上体现出来了,我认为读的最成功的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那种惊讶、赞叹的语气体现的很充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群孩子们具有赞美的潜质?能够赞美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我欣赏! 其次,同学们在答问时语言准确。 词语解释的回答中,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快速而准确,这出乎我的意料,早自习时我说了一下:“请同学们认真读背词语解释,上课时我要提问的。”没想到,他们掌握的很好,看来同学们很重视,我心里一阵窃喜。 在讨论“鲁肃拜见蒙母”时,郑梦玲、陈鹏、郑明等同学神情自如,思路清晰,表意准确,尽管答得不够精准,但我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可喜的进步。 还有,师生配合的较为默契,谈得上“心有灵犀”。 在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我原本打算让两个同学分别朗读,进行点评,不料有同学说要老师读,于是我欣然登场,卖弄了一下。 同样,在胡志昊小组朗读完“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后,我说“嗯,我不怕”,李方芳小组迅速举起了手,他们明白我对上一小组的朗读效果不满意,自信满满的读了一遍,嘿,真不错,读出了那种坚决、严厉的语气,我只说了一句“哈,我怕了”,他们便心领神会,开心的笑了。
当然,课堂上暴露出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收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是值得探讨和需要改进的。 第一,同学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所以他们在课堂上边听边记,这样一来,毫无疑问耽误了进度,我也没有给他们安排充足的时间去做笔记,所以他们还没写完我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就这一点来说,我以前就很困惑,通常是这样处理的,课后再找时间补上笔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最好? 第二,据当前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稳打稳扎,则一堂课上不了什么内容,如果注意了进度,想容量多一点,则又有走马观花之嫌,许多知识点落不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