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年级语文 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 让学生与文字不再遥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就有一类课文,它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的差异,使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很难真正融入进去,更不要讲“主动积极的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在此时,若教师能将与其相关的一些资料整合进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学生对于这个在欧洲的城市并不是很了解,而对维也纳的历史更是了解甚少,文中还出现了很多大音乐家,学生对他们同样感到很陌生,任教师怎样精心地设计教案,卖力地为学生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学习起来还是很费力。我在设计《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对文本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学习软件中舒缓的古典音乐,以及出现的音乐家的画像,手稿等等,这些东西使得呆板的文字活动起来了,它们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加深了孩子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也使孩子们更深刻地懂得了“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运用多媒体结合课文内容,展示了维也纳街头的音乐装饰和一些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广场等画面。这些鲜活的画面,无不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补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多姿多彩。相信这样的资源链接,它能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行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也正如此,课文的人文内涵得以体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功能也才得以凸显。 跳出语文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这一观点已被大家所认同,突出语文和其它如历史,人文,音乐,绘画等课程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何等的诱人,而学生在乐趣和享受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语文学科育人这一目标的达成也将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