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想象插上翅膀 去领悟诗情画意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出感情等层层递进的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想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想象:我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使画面逐渐丰富,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课件上,这幅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借助张松龄的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学生角色扮演与《渔歌子》和答,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陶醉山水间“不须归”的情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接着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跟唱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并熟记了这首词;最后,我又拿柳宗元的《江雪》与《渔歌子》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张志和垂钓的乐趣所在,使“不须归”情感更加丰满。 这节课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3、因时间把握不够好,所以当堂检测内容和写字留到课下完成,这是我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