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反思之一 《早》一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还是运用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看后很受启发,朗读起来也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名言的补充,这一环节还是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应多一些. 4,《早》 柴扉为何不开――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性教法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今天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学生们为"柴扉为何不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不在家,没人来开;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作者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不愿意开;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敲门声太小,主人没听见,所以没来开.三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三类学生三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两种不同意思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坚持没人来开的同学认为:题目是《游园不值》,是说作者去游园,因为主人不在,没能进去,才没游成;坚持不愿意开的同学认为:古诗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太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坚持敲门声太小的同学认为:"小扣"是轻轻地敲.既然是轻轻地敲,主人又不一定在花园里,又怎么能听见呢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最后一齐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学生们的争执,我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都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但同时也指出:应,即便读yīng,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测.对于"柴扉为何久不开",作者也只是猜测;还可以当"应该,应当"讲.但无论是没人来开,还是不愿意开,还是敲门声太小,总的来说,柴门久不开,作者没能进到园里去,没有遇到所要访的人,感到扫兴和遗憾.这为后面意外地看到红杏埋下伏笔,更添惊喜.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这岂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性教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