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自学字词,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二、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故事主要内容: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师:像匡衡这样勤学苦读的人有许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古文,也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 说明: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也不多。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因文言文的生涩难懂而失去兴趣。这篇课文虽然讲了勤奋学习的道理,但没有具体化。因此,在课的一开始,用一个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引入,既激发了的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所了解。 3、 出示课题:勤读,生读课题。 *板书:勤读 *学生读课题。 4、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请学生看课后注释①。 *学生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这则古文选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三国志》是一部文学巨著、史学巨著,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魏志•董遇 》就表示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魏国的董遇的。 说明: 学习文言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注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注释的习惯。学生可能对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不太了解,心存疑惑,教师可以对此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过几则古文了,知道古文中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所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