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不是最弱小的反思 教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着,课前的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自由汇报时,学生独到的见解着实让我感到欣喜,也令听课教师啧啧称赞。虽说课堂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已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感受到走进新课程带来的喜悦,我深切体会到:教师是实施新课程,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一、教材成为“活性因子”,激活学生的机能。 教育的价值不在传授,而在唤醒。南师大鲁洁教授曾形象地认为,教材应成为“活性因子”,激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众所周知,小语阅读教材中的所有知识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教材只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笔者以为,工人、农民使用工具时,不一定要了解工具的原理,而教师必须了解教材这一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生命体之中,死的东西才能被充分激活,知识才会再生起来,才会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让它成为“活性因子”。只有学生与教材相互交融、碰撞、作用,“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分析课例中的方案1可以看出,起初的设计仍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意义上的讲析上,只是改变“顺文而下”的结构,抓住“他为什么称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这一问题(其实学生预习后基本清楚,不算是问题),安排了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对照课文进行回答。也许这样讲起课来,有板有眼,层层深入,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在分析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人和事。 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审美教育。方案2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对预设问题的回答上,而是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过程,避免过多的追究词语,留足时间给学生发表读后感。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程度,判断学生语言吸收和运用的水平。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强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学生兴趣浓厚,认识深刻,不仅认为“弱小与强大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强大和弱小”,而且体会到“弱小者不能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