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拓展,让爱走向深处 《孔繁森》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以偏偏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而课文中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并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孔繁森的大爱无私,毕竟学生对于孔繁森比较陌生。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孔繁森,从孔繁森的身上去领悟什么才是无私的爱,在教学时以情为主线,以文本原点,向外拓展,让爱走向深处。 视觉资源,让爱真实 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情境,开头播放了介绍孔繁森生平主要事迹的录像,营造氛围,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那个时空。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目睹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真实的情景给了学生真切的感受,这时让学生回归文本,学生一下子就能完全进入文本,就能感受到孔繁森伟大无私,感受到藏族人民对他的爱。 这样的拓展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些视觉资源的引入使语文课平添了生气,让爱更真实。 听觉资源,让爱丰富 课前韦唯深情的《爱的奉献》,课尾万山红激情的颂歌《公仆赞》,让学生整堂课都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心灵笼罩在孔繁森无私的爱的包围中,点点滴滴,感知着、感受着、感动着。音乐响起那刻,学生深情地朗读,轻轻地跟唱,难道只是简单地在读在唱吗?不,那是在让心灵享受爱的阳光,让如幼苗般的学生感受爱的人文熏陶,爱的主题在音乐中丰富。 拓展写话,让爱升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这句话道出了学习与生活密切的联系。在本堂课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努力寻找文本、学生、教师、生活的联结点,将语文与生活、学习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头时的《雪山之子》,课尾孔繁森的话,还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做相应的介绍补充,都是对语文课本的开发与延伸。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习“这殷红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 ),蕴含着一位共产党员( ),蕴含着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别出心裁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先一句一句说,再选择三句完成这一练习,有学生从对孤儿的深情,对藏族同胞的关怀,对藏族人民无私的爱,一层层递进深入。课后的想象练笔:如果护士得知眼前这位两鬓有些斑白的人就是地委书记孔繁森,得知他为养育藏族孤儿而献血,她会怎么想?如果两位孤儿得知孔繁森为了养育自己而献血,他们会怎么想?如果藏族同胞得知他们敬爱的孔繁森书记为了养育孤儿而献血,他们会怎么想?使得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孔繁森无言的大爱在写话是得到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