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葛亮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 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bì hóng fěi sè nú zhì zāng bì quē pǐ bó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二、思考:
1.诸葛亮分析形势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此段目的是什么?
一、联系课文注释,注意划线字的解释,
口译第一自然段 。 2.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国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的原因, 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古代帝王死亡叫“崩”殂:死亡。 中途 民力困乏 实在 时候 但是 宫廷里 边境 的原因 语气词,原来是。 特别待遇。 发扬 发扬扩大 使……阻塞 恩情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内不懈 外忘身 欲报殊遇 诚宜
不宜…… (正反) 第一条建议 开张圣听
不利
有
利
思考:
本段中诸葛亮的建议是什么?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明赏罚。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
不应该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令条文,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奖励\惩罚\善\恶 显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