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英秀》教材分析 《梨园英秀》是一首赞颂我国传统戏曲音乐,表现广大群众热爱戏曲音乐,学唱戏曲的生动场景,激励人们热爱戏曲音乐,发扬中华国粹,振奋民族精神.这首歌曲的显著特点是有唱,有说,有对戏曲的模仿,富有动感和青春活力,带有戏曲音乐韵味和通俗歌曲风格,新鲜活泼,适合青少年演唱. 歌曲为C宫调,4/4拍子.歌曲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模仿戏曲音乐与打击乐器的前奏,加上反复共8小节,曲调显得十分生动活泼,把我们带进一个戏曲演出的氛围之中. 第二部分,是数板式的唱词,即:将歌词按照一定的节奏说白. 第三部分,回到歌唱部分,包括独唱和合唱的单二部曲式,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特别是京剧音乐的素材,并与通俗音乐节奏相结合,显得新鲜,亲切,生动活泼.A段为独唱部分,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节奏型构成此乐段音乐的基础,整段音乐表述了我国戏曲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学习戏曲技艺的艰辛道路.B段为二部合唱,是对比发展的乐段结构,它与A段形成对比.B段的第一乐句4个小节节奏型是此段音乐的节奏基础,第二乐句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以此结束全曲. 歌词中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和"四功五法"句,"南昆北弋"指南方的昆曲,北方的弋阳腔;"东柳西梆"指东部地区的柳子戏,西部地区的梆子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概括我国古老戏曲剧种四大类型的一种习惯性的传统说法.这种说法在清代同治初年,或许更早一些已经开始流行.清代前期,活跃于我国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是昆曲,弋阳腔, 柳子戏和梆子腔.昆曲有南昆和北昆,正宗的昆曲流行于南方.弋阳腔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元代起源于江西弋阳,明代嘉靖时流传到广大地区,传到北方一般称为高腔,以后又发展成京剧.柳子戏,也叫弦子戏,原来流行于河南,山东一带,发展成现代的山东吕剧等.梆子腔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各种地方戏曲,用木梆子打击节拍,如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因此"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对我国戏曲的分类表述并不十分准确,它只是一种泛指. "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五法"是指:"口,手,眼,身,步",它是指:发声(口法),手势,眼神,身段,台步.这是戏曲表演的基本技法.("五法"也有的是指:"手,眼,身,法,步",这里"法"是规则,程式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法"是"发"的讹传,是指头发,戏曲中的甩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