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与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2011):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 总体思路: 历史注重线索,历史课也要注重课堂的线索以及知识间转换的流畅。因此,我以留美幼童为本课主线贯穿始终。 从留美幼童老照片以及最有代表性的詹天佑引入本课,从教育变革与科学技术两大板块来完成本课学习。 留美幼童出洋学习是教育变革的一种方式,而更为主要的是国内教育的转变。因此,我虚拟一位与詹天佑同时代的人物——吴耀祖,通过了解他的成长教育经历使学生感知近代教育变革的过程。通过教育变革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吴耀祖是虚拟人物,但他又是近代千千万万中国读书人的一个缩影。 在本课中,科学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詹天佑和侯德榜他们都是出洋归国的爱国留美学生,都为近代科技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他们的共性,因此,把他们一起放到科学技术这一部分,一起介绍,再分别了解其成就贡献,最后通过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提炼詹天佑侯德榜的爱国精神等。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以课堂活动(游戏方式)巩固本课知识,完成本课课堂作业。 本课的结束,我又回到了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的留美幼童。让学生在观看史海拾贝《幼童》剪接视频中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教育变革的情况。记住蔡元培办学方针和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比较理解新旧学堂的不同。记住詹天佑在修筑铁路和侯德榜在化学工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2、(1)通过虚拟近代一位普通读书人的受教育的历程让学生感知中国近代教育变迁。 (2)通过制表比较新旧学堂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归纳詹天佑与侯德榜在各自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综合以及语言方面的能力。 (4)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大胆参与的勇气。 3. (1)通过吴耀祖、詹天佑、侯德榜的求学教育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鼓励学生顺应时代潮流,务实求新,敢于进取,积极追求进步。同时,不论作何选择,爱国是根本,是前提。 (2)通过詹天佑、侯德榜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感知詹天佑、侯德榜人格魅力与爱国精神。 (3)通过第二、三子目“近代科学技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科技总的是落后了,但它仍然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艰难前进,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中华民族一直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着。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4)通过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与科学发展学习,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1、教学重点: 教育的变革 新旧学堂的不同 詹天佑以及詹天佑精神 2、教学难点: 理解教育变革 比较新旧学堂不同 感悟爱国精神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幼童》片花。 师:同学们,一张老照片可以追忆一段往事,可以记录一段历史。这是一张拍摄于一百多年前的珍贵合影。1872年的8月,三十名拖着长长辫子的九至十五岁的小男孩远赴美国,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学习西方文明来改造积弱已久的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他们被称为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他们中有一位日后主持修筑了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他是中国铁路之父,他就是詹天佑。留美幼童詹天佑的成长教育印证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他以后又活跃在近代科技舞台上,做出杰出贡献。他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近代教育与科学技术。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38页。 设计意图:课前四十秒播放《幼童》片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本课情景中,加深学生对幼童老照片的印象。 通过对教材内容整合,以留美幼童为主线来贯穿本课始终。而詹天佑既是留美幼童又是近代杰出科学家,因此他与本课两大内容教育变革与科学技术可以紧密联系。以老照片与詹天佑,导入新课教学,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学习新课 教 育 变 革 师: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同学们,什么是“师夷长技”? 生:思考回答。 师: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派遣学生出国学习是一种方式。这就有了留美幼童。然而更多更多国内的幼童,他们的教育之路怎样呢? 师:出示的第一段叙述: 1861年,詹天佑出生。同年,他家隔壁也有一家商人的儿子降生,他就是吴耀祖。六岁时,父亲领着耀祖到私塾拜了先生,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日后每早上学前,母亲总要叮嘱:“耀祖啊,去先生那儿要用功读书,日后中个状元,当个大官给娘长脸,给咱家光宗耀祖啊!” 耀祖在学堂里和同岁的詹天佑成了朋友。他们学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随后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其实也就是纯粹的背诵。读了几年,耀祖常常逃学去教堂听洋人说稀奇古怪,叽哩咕噜的洋话,或是去看发出轰隆隆响声的洋机器。但他却常常被家人或先生捉回去,这又少不了一顿责骂和板子。 师:关于上私塾,鲁迅的记忆最为真切。 (师出示三段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视频,展现旧时私塾教育。) 师:“1.旧式私塾的教育有什么特点?2.吴耀祖为什么常常逃学?” 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学习主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一课。前面六个主题的学习铺垫学生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因此,对近代教育变的背景原因不难理解,在设计课时直接进入变革学习。 通过视频和吴耀祖的第一段叙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感受旧式教育落后,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师:出示第二段叙述: 1872年8月,耀祖去学堂总是没见到詹天佑,一打听才知道詹天佑考取了政府的幼童出洋预备班,坐轮船去了美国。耀祖羡慕极了,回家闹着也要去留洋。“啪”父亲一个巴掌打在脸上,“胡闹!”随即拂袖而去。 父亲的一个巴掌使耀祖暂时“安分”了些。私塾的生活乏味而且苦闷。这时南海县已经开办了新式学堂。学堂里的各种新式玩意儿引来无数人围观。只要有空闲,耀祖就留恋于新式学堂门前。1873年,机会终于给了耀祖,他被招收到广州同文馆学习。学制8年。虽然父亲迫于家道和局势同意了,但要求他继续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 师: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什么?是谁在什么时候创办的? 生:要求学生把答案在书中找出来并勾画到书上。集体回答。 师:新学堂会有哪些新东西?一起来看看!(出示新学堂片段视频) 师:课堂作业:分小组制作表格比较新旧学堂不同。请学生展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制作表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师:出示第三段叙述 广州同文馆的学习紧张忙碌而又充实。毕业后,耀祖以优异成绩到京师同文馆深造。1902年,耀祖终于成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的教习。但年近四十的耀祖仍然在疲惫地继续着父亲的科举梦。 1905年,父亲的梦终于破灭了。耀祖却感到了新生,更有千千万万被八股科举捆绑着的读书人都如释重负。这一年,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师:看书并找出:京师大学堂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它的办学方针和宗旨是什么?中国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哪一年废除的? 生:学生把知识要点勾画在书中,集体回答。 师总结:科举制度废除了,但由科举而兴起的考试制度至今还在各国普遍使用。 师:出示第四段叙述(提示叙述中会有错误。) 1917年,大清王朝早已覆灭,剪去辫子的侯耀祖继续留在了京师大学堂。 在这里,他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在陶行知校长的“中西并用”办学方针下,他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的思想,孜孜不倦的教学,乐此不疲的研讨。 在这里,他可以和鲁迅聊聊新文学,和胡适说说新思想,到实验室与周培源做物理实验,还和怪老头辜鸿铭成了朋友。每到周末,他就喜欢到操场边看足球比赛。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快意的时光。 师:(总结耀祖的求学经历)这也是近代在教育变革中的许许多多中国人的人生写照。 师提问:前两段叙述中有三处地方有错,请学生阅读书139页第四段找错误并且改正。 生:回答。(先个别回答,再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经过三段叙述,学生会产生疲惫,在第四段叙述中设置几处错误,在于调动学生兴趣和关注力,以不同形式达成教学目标。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第一部分“教育变革”总结) 师:蔡元培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我们一起回顾近代教育的变革,一起大声齐读。 生:在教师带领下齐读: 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提出进行教育变革、废除科举制度。 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揭开了近代教育变革的序幕。 维新变法运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开中国高等教育先河。行“中西并用”的办学方针。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设计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大声阅读,回顾新课,加深重点基础知识记忆。 过渡:兴学堂、废科举、学西学,这使大多近代中国人开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而一部分中国人却“走出国门,留洋海外,学习西学,报效祖国”,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发展。同学们说几位熟知的海归的科学家? 生:(不限时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归国科学家均可。) 师:近代有两位海归科学家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他们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由教育的变革过渡到近代科学技术。) 科 学 技 术 师:曾经的留美幼童詹天佑大家最为熟悉了,他最大贡献是什么?在主持京张铁路修筑时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一个个解决的? 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到讲台作图讲解 师: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 师: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伍,西方人曾预言“中国造此铁路的人还没有诞生”。詹天佑出色地修筑了京张铁路,但他的贡献仅仅是铁路?我们一起听听想想。(视频出现詹天佑“语录” ) 师总结:“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 设计意图:詹天佑,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习过。因此,詹天佑以及他的成就贡献对学生是重点不是难点。还课堂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行讨论回顾知识,再画图讲解最后观看FLASH。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詹天佑精神,让学生通过他的话语自己体会感悟。在后面课堂作业中,学生把自己感悟说出来。润物于无声。 师过渡: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正是整个中国近代留学史的主旋律。 师:侯德榜,也是一位近代留美学生,也是一位为我国近代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爱国科学家。他也同样值得我们骄傲、学习、敬佩。请大家仔细阅读书142页第三子目内容,了解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生平、经历、成就以及贡献。 生:看书。(指导学生边看书边动笔勾画重点知识。) 师:同学们,说道侯德榜大家头脑里会立即迸出一个字,就是? 生:碱(大声回答) 师:侯德榜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化工专家。为纪念这位杰出科学家,我们为侯德榜竖立了一座雕像,但缺少一段文字介绍。请同学们补充一段侯德榜的一百字以内的简介。(课后完成) 师:铁路须记詹天佑,制碱莫忘侯德榜。学习两位近代海归科学家,我们一起完成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感受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完成黑板上这两句话。我最佩服侯德榜——!或是我最佩服詹天佑——! 生:师先作示范,生踊跃回答。 设计意图:侯德榜不作为本节课重点,因此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侯德榜雕像文字简介”,避免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完成仓促流于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综合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课堂小作业,把两位科学家放到一起总结升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概括能力。 师:近代中国的科技总的是落后了,但它仍然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艰难前进,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詹天佑、侯德榜,他们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 师:“科教兴国”。如果你穿越回近代备受西方列强欺辱的旧中国,你会选择一条怎样的求学路?吴耀祖,詹天佑,侯德榜他们的教育之路不同,但他们都没有忘记祖国!都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所以请记住: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你的祖国! 设计意图:通过分别对科学技术部分和整个教学内容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课堂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收获颇多,就做个小游戏轻松检测今天的学习效果。 在屏幕上会依次出现一些本节课的关键词语,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下面的同学给他提示,请这位同学背对屏幕根据提示猜出答案。要求:提示的内容要是本节课的内容,提示语言中不能有屏幕上的字。 设计意图:新课结束,上课已经三十多分钟,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关注度在降低。通过“大家提示我来猜”这个游戏,学生全体参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也考察学生学习成果。课堂作业以游戏形式既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又充分唤起学生积极性。 总结升华 师:从留美幼童到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百年来中国人辛苦求索、艰难追寻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梦!百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和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在不断的教育改革和科技发展中,中国走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圆梦的日子还会远吗? 生:大声齐答。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的简短总结,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史海拾贝 师:一群留美幼童揭开我们近代教育与科技的话题,想不想走进他们?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史海拾贝! 多媒体放映《幼童》剪接片段(据时间机动处理,可在放映中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这是前后呼应的一个弹性设计。教学设计要有前瞻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完全准确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种种“意外”。史海拾贝的视频,老师可以据时间机动处理。剩下时间多可以多放,时间少则少放,没有时间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间继续了解。 教学反思:“教育与科学技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课题中关注度小,不是重点课题。但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计。因此,我没走平常路。我不悔自己的选择。在教育变革教学中,我虚拟了一位与詹天佑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我以他的受教育经历展现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完成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纠错”,“补充句子”,“大家提示我来猜”的几个小环节的设计,都收到不错的效果。我设计了“詹天佑语录”,通过配音让学生听听想想,自己去体会,感悟詹天佑精神。这就避免说教式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润物于无声。在教学中,这个设计也收到良好效果。 “心得与疑问”环节,我在教学设计时因为害怕面面俱到时间紧张而使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删去这一环节。不过,通过课堂教学,我觉得“心得与疑问”应该有。其实,我可以思考以巧妙方式融入课堂。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置疑,学会探究。“侯德榜”的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对他了解甚少,我是不是应该把课后的侯德榜简介放到课上处理呢?“大家提示我来猜”中是不是应该增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这些,其实也是我课堂教学后的“心得与疑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