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授人以鱼的汉字教法》
(前言:本课例没有严格遵守给定的格式。因为本作者认为,比赛不是比哪个课例具有最佳的形式;而是看课例的内容是否能反映对外汉语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本质,以及是否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好方法,特别是对改进教学有创意和启发的实践,这对于推动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更有意义。)
汉语常规模式教学课例 单元口与饮食
学生 学生年龄: 10 – 16岁 学生国籍: 美国 学生母语: 英语 汉语水平: 学过4小时的初级汉语,初步掌握汉语拼音、人称代词和几句汉语问候语,以及相关的汉字。 学生人数: 3人 学生背景: 来自两个美国邻居家的三个女孩。其中,16岁和一个10岁的两姐妹(琳达和丽莎)来自同一个白人家庭;另一个10岁女孩(罗诗妮)是美国出生的印度裔。两个10岁女孩在美国学校中是同学。三个学生均生活在非汉语环境中,并且课后除了她们彼此互助之外,基本上没有他人可以帮助她们解决汉语学习中的问题。 学习动机: 两个家庭的母亲两年来,多次联合要求我(老师)这个中国人邻居教她们孩子学汉语。三个孩子都很喜欢吃中餐,并且也愿意学习汉语。 教材 课本:《外国人学中国语》第1册; 其它教学材料:《精选英汉汉英词典》。 课时 90分钟,安排如下:
顺序 时间(分钟) 教学内容 1 5 复习拼音和上次课的内容 2 30 学习新内容 3 20 练习新学的内容 4 20 实习以前和本课所学的内容 5 15 练习查汉语词典,并留作业 设施 住宅的餐厅,自制的可移动折叠式黑板。
教学目标 技能领域 能听说与“口”及其字相关的词:吃、喝、饿、渴、面包、饭、香肠、香蕉、牛排、橘子、橘汁、水、牛奶; 掌握句型:sub. + v. + obj. (动词谓语句),例:我喝水,我吃饭; 掌握句型:sub. + adj. + 了(形容词谓语句),例:我渴了,我饿了; 能读写所学的汉字,以及相关句子; 能查汉语词典,找到所学的字词。 认知领域 了解汉语谓语句,以及与英语谓语句的不同; 了解汉语时态的表达方式,“了”字的时态助词用法,以及与英语时态表达方式的不同; 初步了解和尝试使用汉语词典,以便有助于课后复习和自习。 情感领域 使这三个美国孩子从爱吃中餐开始,愿意用汉语表达与“口”字有关的吃喝话题,到喜欢中国文化。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 开始上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汉语拼音。接着,老师利用复习上次课学习的问候语“你好”,以及老北京见面时的问候方式——“吃了吗”,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
老师: 我们上次课学了什么?What did we learn in last class? 学生: (抢着回答)你好!你们好!我好!她好!我们,他,她,它,…… 老师: (补充道)还有“吃了吗?” 学生: (笑答)吃了您呐。 (导入新课内容) 老师: 吃的什么?What did you eat for breakfast? 学生: (七嘴八舌)Bread, milk, egg, banana, orange juice, cheese, sausage. 老师: 怎么吃进去的?How did you eat them? 学生: (表情茫然各异片刻,乱说一气。) 老师: (指指自己的嘴。) 学生: Mouth, use mouth to eat. 老师: 用汉语怎么说(指自己的嘴)?How do you say “mouth” in Chinese? Today, we will learn i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words.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张着的口型,问学生像不像“mouth”,又写了一个“口”字,说明汉字象形文字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而延伸讲解“口”的功能——“吃”和“喝”两个动词,以及可做宾语的有关名词:面包、饭、香肠、香蕉、牛排、橘子、橘汁、水、牛奶。进一步组成句子:我吃饭;抽象出基本句型:sub. + v. + obj.;比较汉语句与英语句“I eat meal”相同的“主 + 谓 + 宾”句型结构,并对照日语“私はご飯を食べる”的“主 + 宾 + 谓”不同的语法结构。学习句型之后,就此句型分别进行主谓宾重复和替换练习,以及组词造句。
口语学练之后,对所学汉字进行书写练习,学习手写汉字的笔画、笔顺。
意外情况 当老师讲到“口”字的笔画是由“竖、横折、横”三笔写成时,罗诗妮提出:为什么是三笔,而不是四笔?琳达和丽莎也说:横折能算一笔的话,也可以多折两下,这样“口”字就能一笔写成了。
老师对这些问题感到有点可笑,因为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些不可思议的问题。为了继续完成准备好的教学计划,老师果断地对学生解释道,汉字中笔画横的右边与竖的上边连接时写成一笔,叫“横折”,竖的下面和横的左边相连时不能算一笔,要分成两笔:“竖”和“横”。按四笔或者一笔查汉语词典时,因笔画数错,查不到“口”字。简单地说,上横和右竖算一笔,左竖和下横算两笔,所以“口”字必须写成三笔。
接下来练习其它汉字的书写笔画,包括:渴、喝。老师在讲解“喝”字的笔画时,按笔顺的最后一笔是左竖下横(见上图中的红色笔画)。琳达马上指出应该算两笔,因为也是左竖和下横,与“口”字的情况一样。老师认为不重要,写成连笔或两笔问题不大。罗诗妮说不行,因为要算两笔的话,查词典时笔画数就会多一笔,找不到“喝”字。丽莎也说,“渴”字也有这个问题。老师感到惊讶,汉字笔画为什么如此复杂?面对三个美国女孩的质疑,老师虽然很尴尬,但内心很强大。因为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富于钻研精神的人,一个称得上合格的中文教师。
课后反思 课后,老师带着问题查阅学习了许多关于汉字笔画的资料,找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王凤阳著《汉字学》,书中对这类问题作了所谓“拗笔”的解释。原来,学生课上的问题涉及笔顺,以及用毛笔书写汉字时的笔势走向。至此,老师不得不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但问题是如何把这般精深的理论给从小只识“ABCD”的美国孩子讲明白?她们能懂吗?不讲这个就没法学汉字了吗?
这一课与其说是老师给学生上课,倒不如说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因为,在学生自然坦率的提问下,使老师不得不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被认为无可争议的汉字经典教法,忽然变得不堪质疑了。特别是三个问题值得深思:1)笔画笔顺究竟是个啥东西?2)一笔一画地教小外能学会汉字吗?3)汉语词典除了部首法之外就不能查生字了吗?
笔画笔顺不是个什么东西 传统的汉字教学主要有三大经典教法: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汉字结构,在中国上过小学一至三年级的人对于这些都耳熟能详;但是,没有多少中国人能够了如指掌。例如:汉字到底有多少种笔画?汉字究竟有多少个部首?汉字有多少种间架结构?就连“百度知道”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而是列出各种说法。笔画从几种到三十几种不等,包括国家规范的31种笔画。部首也是百说不一,清代《康熙字典》收录部首214个;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发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收录部首201个;中国权威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纂的1990年版《新华字典》开列了189个部首,1999年版的《精选英汉汉英词典》收纳了188个部首;2009年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颁布了《汉字部首表》,规定了汉字部首300个。汉字结构的说法就更复杂了,许多汉字有多种间架结构。总之,中国人使用汉字数千年,至今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未有一致的定论,至少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原来这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与IT领域的严谨定义相比,笔画笔顺在概念上就是一个模糊的描述。其实说到底,笔画就是中国人用毛笔书写汉字时习惯俗成的写法,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的习惯书写顺序。这些习惯性的东西讲给中国人还行,因为中国的孩子们从小到大每天的耳闻目染,早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汉字的基本概念。而对于没有这些教化的外国汉语初学者来说,师生之间没有了这些心领神会、不言而喻的汉字概念作为教学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那些问题也情有可原。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老师给没有基本概念的学生讲课,是用模糊不清的理论好呢?还是应该选择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当今汉字输入(打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中文记录、存储和交流,并且正在逐步取代手写汉字而成为汉字“书写”的主流手段,笔画笔顺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无用。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西方人),汉字输入远比手写汉字易学好教,实用有效。对外汉语应该与时俱进,放弃费时低效的笔画笔顺训练,增加汉字输入技能的教学。学以致用才是根本。
小外一笔一画地学成老外 学习汉字到底为啥?阅读和写作恐怕就是最根本的目的了。要读懂中文,最起码不能有生字,否则就难以明白全部意思。要达到阅读中文的基本水平,学生至少要学习并掌握覆盖现代汉语大约99%的2500个常用汉字,也就是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字常用字表》。否则只学几百汉字,仍然不能阅读,没有实际意义。学习这些汉字,中国的小学生在汉语环境中通常需要1095天(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时间,并且汉语环境就好像是24小时的汉语大课堂。在海外非汉语环境中,一般的学生一年平均大约只有60 – 200小时的汉语课时,三年合计不过600小时,怎能完成2500常用汉字的学习任务?难道说中国人在汉语环境中花上千天才能掌握的2500常用汉字,外国人在非汉语环境中只用几百课时就能学会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外国学生要完成这样的汉字学习任务,达到阅读中文的起码水平的话,至少需要多少年?老师一字一字地教;学生一笔一画地学,再加上遗忘,往往十年、八年也不一定能搞定。这几个小外学生如此学2500汉字,恐怕要学成老外才行了。
有人主张“准汉语教学”,先学口语、再学读写。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好办法,只不过是面对汉字瓶颈的消极无奈之举罢了。因为无论汉字是先学还是后学,总之是要学的。除非放弃汉字教学,那样的话对外汉语就真正成为文盲教育了,显然是不可取的。
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把中国先人在汉语环境中教中国人母语的汉字教法照搬到非汉语环境中教外国人外语的汉语教学中能否奏效?纵观全球几千万学汉语的外国人,汉语口语流利的大有人在,而中文能读会写的为数不多,或许说明了这个问题。原因是,中国先人没有机会经历今天这等大规模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教育实践,更没有体会在非汉语环境中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过程。当汉语环境变了、教育对象变了,而教学方法不变,如果还期望能够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那么这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材施教才是出路。
用汉语词典查生字另有捷径 学习汉字就是要掌握汉字的形音意,这是汉字的三个基本要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所遇到最常见的问题莫过于生字(即:见字形不知读音和意思的汉字),他们面对生字所能做的只有三件事:1)查汉语词典(包括电子词典);2)问会汉字的人;3)无奈地放弃。显然,三者中只有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查汉语词典是上策,最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汉语词典是集汉字形音意以及词汇、例句等知识要素之大全,应该成为学习汉语和汉字的得力工具。但遗憾的是,现行汉语词典中所使用的汉字索引大部分都是传统的三级汉字索引,即:生字(形)→第一级索引:部首目录→第二级索引:检字表(音)→第三级索引:拼音排序的汉字解释(意)。使用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偏旁部首、笔画笔顺、汉字结构等,这些是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词典的障碍,特别是对于汉语初学者更是困难。同时,这也暗示了突破汉字瓶颈的方法之一就在于改进汉语词典的汉字索引,使外国学生可以容易有效地使用汉语词典,自学汉字的形音意,以小的代价解决汉字瓶颈的大问题。
根据汉字字形检索汉字是汉字输入法形码技术的应用范畴,即:根据汉字字形特征在汉字集合中找到与之特征相符的汉字,现行汉语词典中传统的部首检索法就是形码技术之一。在以往教外国人手写汉字时,常见他们不按中国人的笔画笔顺毫无规矩地写字,如:写“口”字。有人把“口”字写成四笔;也有人写成一笔(即: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笔呵成,而且从上下左右各边起笔的人都有)、甚至有人写成两笔,几乎没人一上来就像中国人那样写成“竖、横折、横”三笔,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汉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汉字结构。既然外国人缺乏汉字的基本概念和常识,那么只好降低学习入门的门槛,在本能认知的基础上用“横竖撇捺点弯”(即:horizontal bar, vertical bar, slash, back slash, dot, and curve)六个无折单一笔画的简易笔划作为形码的码元,形码的特征也基于全人类普遍的公知常识和本能:算术加法和上下左右的方位感,这些不依赖于汉字基本知识。如果用这样的简易笔划数、最左和最上笔划作为汉字的特征,编制新的汉字索引(详见《汉字简易笔划索引》[1]),那么学生查生字时只要数一数简易笔划数是多少?看一看最左和最上笔划是什么?就可以轻松快捷地查到该字的拼音,再用拼音查汉语词典就可以知道意思(中国大陆1958年以后出版的汉语词典绝大多数以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汉字),例如:查“对”字(笔划数:7,最左和最上笔划:“横,竖”,详见右图)。这样不用偏旁部首、笔画笔顺、汉字结构等复杂的技巧,也能让外国学生容易掌握和有效使用汉语词典,克服自习生字形音意的困难。
这个方法对旧的汉字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对外汉语教法提供了契机。这就是,对外汉字教学以学生课外自学为主、老师课堂讲解为辅,把一字一教的“授人以鱼”教法改为在阅读中学习字词,在加强阅读和朗读的活学活用中掌握汉字的形音意和用法,语和文并举。另一方面,也向对外汉语人提出了挑战,并且激励人们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深入思考、敢于突破创新、勇于刻苦实践、乐于探索进取、重于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海外汉语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弥补海外无汉语环境和汉语课时的不足。例如:应用汉字输入法的形码技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而言之,教育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教育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