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课 第一课时:直面风风雨雨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直面挫折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挫折。 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分析挫折的能力。 知识 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了解导致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道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辩证的观点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难点: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教师: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歌词是哪一句?(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教师:歌词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彩虹”指的又是什么?(风雨:挫折,彩虹:成功。) 教师:这句歌词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如果把“成功”比作雨后“彩虹”,那么挫折就是彩虹之前的风雨,人们只有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才能获得成功。那么,什么是挫折?我们为什么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挫折?又该如何去战胜挫折?这就是第一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引人本课课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第一课时:直面风风雨雨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下列情境,体会你在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内容略) 教师:请说一说自己在上面各个场景中的情绪反应。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真是倒霉的一天,做什么事都不顺心。当人们在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因遇到某种无法克服的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诸如紧张、烦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反应,这时我们就会说自己遭受了挫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绪反应。 阅读教材P2-3材料,归纳“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的主要表现。 1、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困难、挫折的困扰 2、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挫折,经历坎坷 教材P3的三幅漫画就反映了人们工作中的挫折,请同学们描述漫画所反映的内容。 3、即使是伟人,也会遭遇挫折,身处逆境 教师:翻开历史扉页.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从挫折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经受住了挫折的考验,走上了成功之路?相信居里夫人的故事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学生阅读教材P3居里夫人的故事。) 教师:居里夫人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归纳:虽然人人希望时时幸运、事事顺利.但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一帆风顺”毕竟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人能不经历挫折,伟人、名人也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他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是因为他们能积极地面对挫折,并凭借顽强的意志去战胜挫折。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也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名人、伟人都会遇到挫折。因此老师认为挫折和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生活中人们总会有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和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或遇到天灾人祸的打击而遭受挫折。因此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遭受挫折,身处逆境。那么,导致挫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面对挫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1、导致挫折的原因 导致挫折的原因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外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内在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多媒体出示并解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下的材料,体会导致挫折原因的多样性,并将具体原因填写在表中的空格里。 教师归纳:生活中,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或不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这就决定了在人生道路上,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过渡: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面临挫折时的反应一样吗? 2、挫折是一把双刃剑:障碍?财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两则材料,想一想媛媛同学的经历和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归纳:两人经历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遇到了挫折,不同之处在于导致挫折的原因不同,两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媛媛因为挫折的来临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不想参加校舞蹈队的排练,因此有人说挫折是坏事。音乐家贝多芬遭遇挫折后,激发了自己的进取精神,振作起来,创作出《第九交响曲》等辉煌作品,因此有人说挫折是好事,那么在你看来挫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学生小组讨论: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 课堂小结:(略) 作业:(略)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1、因为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不甚流畅,不是很到位。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进措施:1、加强普通话训练,在学校用普通话与师生交流。2、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把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问题,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究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