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乡特产知多少》评课稿 今天,聆听汤老师执教的《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听后感受颇多: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提升。我觉得,主要归功于汤老师对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整合及巧妙运用,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以下是我个人以为汤老师课堂上三个最大的亮点: 一、 点面结合,把握整体 《家乡特产知多少》,家乡的特产如此之多,如何在琳琅满目的特产物品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点,以点带面,辐射到嘉兴五县二区的特产,再由嘉兴地区的特产为一例,引导下节课将辐射到全国的特产,感受祖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 汤老师在第一课时中交流了嘉兴特产,又以杭白菊、五芳斋粽子这两种学生耳熟能详的特产作为重点展开教学活动,在“杭白菊”板块中,汤老师设计了一系列便于互动的教学环节,从观其色,到闻其味,再到品其香,学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以其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并用,亲身感受家乡特产的独特与清新,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课堂的学习与感悟。 在五芳斋粽子板块中,我们看到汤老师的处理是富有梯度:首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粽子味道和种类”入手,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逐步引导学生感受五芳斋粽子作为嘉兴特产的独特之处,通过种类味道的交流、网点分布的展示,教师随机穿插点评——比如在交流各种口味之后,教师出示了一张各种口味的粽子汇总图,边展示边说:“正是五芳斋人的精益求精,创制出了符合人们各种的口味,使五芳斋粽子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五芳斋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 第二个层面上,汤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交流、荣誉展示、五芳斋宣传片的观看等形式,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五芳斋粽子之所以名扬天下,成为嘉兴特产,不但是人的追求精神可贵,更是与“嘉兴作为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这样就突破了课时目标中关于“了解家乡特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的密切关系”这一教学难点。自然流畅的教学流程,让课堂达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更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做足做透了两个板块的同时,汤老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寻找特产交流的生长点,随机引导学生感受特产之特、特产之多。整堂课关于特产的交流做到了“点”上有深度,“面”上有广度,促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 二、整合资源,有效运用 品社课程尤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一活动的导研主题,汤老师在这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今天的主题,开发利用了多种课程资源。 首先是学生资源的调动:很多家乡特产在孩子眼中是习以为常的,比如五芳斋粽子的店铺就分布在孩子们的生活区域里,随处可见,时时能尝,这种“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的增量,更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特产与人、与自然、与经济等之间的关系。这里既有“生活”,又有“常识”,也有“品德”。 其次是教师资源的调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榜样,学生会以教师的喜好而喜好,以教师的行为而行为。上课伊始,汤老师利用自己的“海宁人”身份介绍了海宁特产——斜桥榨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课尾,教师又是以斜桥榨菜作为“特产推荐卡”范本的一个引子,要介绍给嘉兴的小朋友。更是以“五芳斋粽子”为例要介绍给海宁的亲朋好友,这样的互相推荐交流形式,很好地促动了学生的推荐情感,更妙的是两个特产的推荐卡的推荐语言,“斜桥榨菜”是俏皮的小家碧玉,“五芳斋粽子”是高雅的阳春白雪,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特质的特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其三是利用网络资源:汤老师很注重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比如那段“五芳斋粽子“的宣传片,就是用这样声光音响齐备的资料,解决了“了解特产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很多生成性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资源形成互补,如何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源与预设资源之间的关系,让生成资源成为没有预约的精彩,是我们不断的追求。今天课堂上交流“南湖菱”时,有学生带来了南湖菱的照片,展示菱角圆圆的独特外观,很多学生当时很想一睹为快,有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放到投影上。”此时,如果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放在投影上展示,相信这个“由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图片”会比PPT上预设的图片更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更让照片的小主人有成就感。 三、注重延伸,落实情感: 品生课堂的延续性,体现在能将“课前调查收集活动、课中汇报交流活动、课后实践提升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连续、递进的活动中,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体验,不断地提升知识、情感和能力。汤老师在课前设计的调查表格,引导学生关注特产的特点、典故、吃法等,使学生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课堂,开展交流活动。 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第一次的调查表设计下发后,发现学生只做信息的摘抄、复制粘贴,没有经过自己的处理删选,课堂交流中,很多学生照本宣科,连语句也读不通顺,更何谈流畅而富有感情地交流。于是,汤老师再次试教,我们建议在调查表上,要求学生不要摘抄,而是在浏览相关信息之后,用两三句自己的话写下特产的主要特点,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简要介绍特产,真正了解特产,更是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说到课中汇报交流环节,汤老师通过刚才所述的“由点及面”的交流过程中,抓住特产之特别,感受特产之丰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并将这一情感顺水推舟,落实到“推荐家乡特产”这一行动中去,使饱满的情感有了现实的落脚点。最后,为了让教学效果最大化,体现品生课堂“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这一课程理念,汤老师巧妙运用了今天的板书版画,设计课后张贴所有学生的“推荐卡”,我们预设在本课之后,在305班的班级软板上进行展示,更可以放在学校宣传橱窗里进行展示分享,让家乡的特产经由305班学生的推荐,推广到全校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中,将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中去。 总之,本节课中汤老师努力挖掘资源,整合利用,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亲身体验中学以致用。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感谢汤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扎实、丰实而灵动的一堂品社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