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五年级上册 《抗战时期的重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重庆社会》五年级上册《抗战时期的重庆》中的第一个话题。在结合《重庆市中小学德育课标》研究教材,深入阅读有关资料以后,我决定以这篇课文的第一个话题为主要教学内容,抓住小报童与孩子们年龄相仿这一教材资源为切入点,以介绍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为教学重点,以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组成地点为线索,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来展开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历史画卷。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采用辛自强博士在《从主义到实证——建构主义在课堂中的运用》中的观点,使学生在明晰地点这一线索的过程中,通过活动自我构建“活的”、“结构化”的知识。整节课分两个版块进行:在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时段里安排对新华日报当时工作的独立探究,并做学法指导,同时引领学生感悟红岩精神;在第二版块里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收集的资料动手办报。整个环节设计张弛结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以层层递进的提问来引领他们去进行情感体验(比如从小报童身上感悟他们的优秀品质这一过程);随时注意倾听孩子的反馈和现场表现,并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及时给予不同的评价;关注不同层次的孩子,尽力使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从你的叙述中老师知道了”或者“通过你的眼睛老师看见了”等语言来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里感悟,落实而自然地达成教学目的是我设计这节课所希望得到的效果;把这节课作为孩子们走进重庆历史的起点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个人认为这一节课的特色有二:一是与学生们沟通的语言比较具有亲和力,而且具有个性特点。尤其是对他们的评价语,有的具有针对性,有的具有导向性,有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办报这一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框架以及据此设计的课件,新颖美观而又线条明确,层次分明,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最后有一个展示报纸的环节没有能完成,主要是因为对学生不太了解,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再需要历练。根据学生情况,现在可以改为;让学生独立制作资料卡后不交流,直接办报,在展示报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和提升,课堂效率更高,同时学生的自主操作活动空间更大。以上只是个人的见解,敬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