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六年级上册 《巴渝民族情》教学反思 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重庆社会》这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紧紧的贴近巴渝儿童的生活,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探究中去认识家乡的人,了解家乡的事,考察家乡的物,感受家乡的情。有效的激发学生知家乡、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和愿望。 本课教材主要从居住、服饰、歌舞、集会四个方面引导去探究我们家乡自己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社会课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地理的、历史的、还包括人文的。而作为生活在主城区的孩子,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书本、电视、网络等,除了少数孩子在旅游中能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大部分学生都还只是远观状态,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可以说是雾里看花吧!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学情的分析,我拟定了这样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少数民族的了解,引导学生喜爱各民族的文化风情,激发继续探究的愿望;为家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家乡少数民族的风情及特点,挖掘探究与其内在的联系。 3.方法与过程:通过收集整理、参与体验、交流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家乡的人文地理,拓宽学生的知识及生活视野。 教材中的情是课题的题眼,这个情不仅蕴涵着家乡少数民族风情,还包含着家乡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只有融入其中才会有感受,才能体会,因此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话题特意安排了四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今天的实践,让我真切的认识到,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仍是充满童心的孩子,他们喜欢参与活动,渴望自己能亲身体验,瞧,他们在集会中聊得多热闹,参观民居多好奇,服装秀得多生动,领略歌舞多陶醉,学生喜欢、学生感兴趣就是一堂课成功。也因为他们的喜欢,才让我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伙伴,在相互交流中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这个交流不仅仅是解决有什么和是什么的外在表现,还是探究为什么的深层次交流,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碰撞,情感在不断受到冲击,才有了他们精彩的表现:如学生在少数民族服装秀的活动中,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她们戴这么多的银饰不重吗?”在小结时说“我忍不住想唱首歌来表达我的感受了!”不难看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喜爱之情已经油然而生,尊重团结少数民族的行为已在自然流露。整节课都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同时,我也感到一些遗憾,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师生就少数民族风情的交流探讨只能以点带面,整体性还不够强。 另外,我还想表达自己对重庆社会这门课程的一种情感,那就是痛并快乐着!身体是痛苦的,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收集整理资料,如在本课的资料收集中,就发现书中提到重庆有23个少数民族,因为教材容易滞后于现实生活,具最新的官方统计,重庆现在有48个少数民族。但精神是快乐的,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不断丰富,对重庆的情感更加眷念。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