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描基础》课教学方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八年级 上课地点 教室 学习内容 透视的基本规律 课时 2 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对透视的认识和整体意识 方法能力 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作画步骤 社会能力 提高学生的造型修养 目标群体 全体学生 教学环境 教室(或画室)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练习法 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透视类别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规则透视 成角透视(二点透视) 不规则透视 倾斜透视(三点透视) 二、透视规律的运用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picere”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三、透视常用名词 1、画面:假设的透视图形产生的透明平面。 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3、视距:眼睛与假设透明平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4、视高:画者眼睛的高低程度。 5、视线:画者眼睛视线达到景物的连线。 6、视域:或称视野、视圈,画者看到景物时的空间范围。 7、视锥:视域近小远大的圆锥体形状。 8、视平线:与画者眼睛所处高度平行的水平线。 9、原线:与透明画面平行的线段,没有纵深角度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粗远细的变化。 10、变线:与透明画面成纵深角度的线段、透视方向有了变化,本来相互平行的线段出现近宽远窄直至消失到一点的现象。 11、灭点:即消失点,是变线的消失灭点。 ①主点:中心视点,是视平线正对视点的中心点,是直角度变线的灭点。 ②距点:由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称为视距,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主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称距点。 ③余点:视平线上除主点和距点外,其余的消失点,即各成角变线的灭点。 ④灭点:在视平线上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低远高线的灭点。 ⑤地点:在视平线下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高远低的灭点。 四、直线透视 1、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一个立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透视线消失于心点的作图方法,称为平行透视(图示)。 2、成角透视(二点透视) 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均不与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形成一定角度),但是它垂直于画面底平线。它的透视变线消失在视平线两边的余点上,称为成角透视,也称二点透视(图示)。 3、倾斜透视(三点透视) 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都倾斜于画面(即人眼在俯视或仰视立体时)除了画面上存在左右两个消失点外,上或下还产生一个消失点,因此作出的立方体为三点透视。 直线形体透视规律 ① 长度相等的线段,距离画面愈远,长度愈短,近长远短。 ② 空间间隔相等的线段,距离画面空间愈远愈小,近大远小。 ③高度相等的线段,视平线以上的愈远愈低,视平线以下的愈远愈高。两种情况到最远处均消失于消失点。 ④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⑤与画面不平行的倾斜线段,一定消失于垂直于视平线上的消失点的直灭线的天点或地点上。向上倾斜的消失于天点,向下倾斜的消失于地点。成角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二个视平线上的消失点,平行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心点。 ⑥画面平行的线段永不消失。 ⑦与画面不平行而相互平行的线段消失点必须严格统一。 五、曲线形体透视 凡是非直线形体的透视变化均为曲线形体透视。 1、规则曲线形体透视(以圆形为例) 圆形的透视表现,应依据正方形的透视方法来进行,不管在哪一种透视正方形中表现圆形,都应依据平面上的正方形与圆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决定。因为圆形在正方形中与四条边线的中点和十交叉线的末端相交。并且在正方形两条对角线至4个角处相交形成正方形与圆形的关系。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透视圆形,都应该在相应的透视正方形中米字线的相关点上通过才是合理的透视圆形(图示)。 曲线形体透视定律 ①正圆透视形是呈椭圆形状,在视平线以下时,上半圆小,下半圆大,不能上、下画的一样大小。 ②用弧线画透视圆时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的太尖也不能方。 ③平面圆中上、下、左、右四方是与正方形相接的,透视中的圆形不是这样,它的最宽点是根据与视点的位置而定。 ④距视平线越近,圆形透视弧度越小,反之越大。 ⑤任何曲线形体需画透视图时,都应纳入透视方形或透视立方体中完成。 (注:单元格可合并、拆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