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墨园林》 教材分析: 本课“水墨园林”和之前的“水墨山水”同属于水墨游戏,是前一课的继续和提高。本课的选材立意从小学高年级水墨画学习的要领看应当归结到“艺术提炼”, “艺术提炼”是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条。本课题虽名为“园林”,但其落脚却是“提炼”。这可以从水墨画大师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对比图、提示文字和“学习建议”中领会。两幅《谐趣园》相比较,多数学生对那幅对景写生图比较感兴趣,因为它写实,面面俱到,满足了学生们在画面上不断游移的目光的需要。而那幅创作图就不易引起这个年龄学生的普遍兴趣了。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去粗取精”是必要的艺术加工,通过简练的笔墨晕染,更集中凝炼地表达作者的感受。画面中有详有略地表现方式更能显示出作品的凝炼之美,意蕴之美。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水墨画作品,师生间展开教学互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提炼”的魅力所在。 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三幅儿童水墨园林作品供学生欣赏借鉴。儿童的作品大胆、直率、充满墨趣,既反映出园林的一般特征又有儿童对园林美景的情感表达,亭阁、长廊、山石、花木等一一呈现,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提炼手法:简约、单纯、洒满童真。 建议本课: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欣赏、观察、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训练,促使学生能够从古今水墨画大师的作品中习得取景与构图知识,学习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点、线、皴(cun)、擦,画出园林景物的丰富和美丽。
过程与方法:组织各学习小组运用“快速研讨答问”的形式,思考、讨论并参与课堂互动交流,促使学生自由地发挥集体与个人参与课堂的主管能动性。教师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多幅园林景观、视频及古今画作,活跃课堂气氛,演示范画,引导学生了解作画方法,生成技巧,积极探索提炼加工的作画方法并大胆地进行水墨园林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和基本布局,感受我国南北方园林的不同风貌,涌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表现之情。走近大师,品读大师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中接受教育与启迪。
教学重点:对我国南北方古典园林特点的认识以及园内建筑、桥梁、连廊、花木、山石等景观特征的了解,学习并掌握提炼加工的画面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恰当的运用水墨表现技巧,将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用笔的点、线、皴、擦通过创作构思、组景构图等进行有效组织,使画面呈现近、中、远布局方式,做到取舍有度,虚实自由。
教师准备:教材分析与理解、组织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课件制作、作画工具与范画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学习内容,复习水墨画技法,酝酿学习情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课前)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预知学习过程 教师宣布上课,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8课 水墨园林 二、展开新授: 1.师生交谈:聊一聊家乡的园林,谈一谈对南方园林的映象和感受。 2.欣赏我国南北方古典园林美景图片,通过“漫步赏园林、驻足品园林、俯首观园林、回眸望园林”引导学生感受“景观美、动静美、倒影美、意境美”,从观赏苏州“拙政园视频”中,理解南方园林的精巧与秀美以及北方园林颐和园的大气和壮观。 3.得出结论:园林美景是古今水墨画家喜爱表现的主题。 4.走进大师、品鉴画作:古代大师王翚园林作品欣赏,师组织学生讨论赏析,包括“画面组织、整体布局、运用技法等”。 教师局部示范提示:取景构图,亭台建筑、山石桥梁的表现方法,用笔的点、线、皴、擦等。 5.现代大师李可染园林作品“谐趣园1、2”赏析 师引导学生看图解读,并整理概括艺术特点:“谐趣园1”是对景写生;“谐趣园2”是重新创作,进一步提炼加工,去粗取精,将园林美景充分展现,表达出大师对艺术表现的追求和热爱,激起学生热爱自然、追求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师局部示范提示:树景的提炼加工、水面的处理方法、水墨的浓淡干湿、色彩的运用等。 三、 走进美术馆: 1.现代画家周京新等人水墨园林作品赏析,着重对画面构图布局、表现方法与技巧等进行讨论,指出水墨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欣赏同学们的水墨园林作品,给学生以启迪。从儿童作品的大胆、直率、充满墨趣中理解同伴创作时内心的情感表达以及在组景表现时不同程度地运用的提炼手法:既简约、单纯又质朴、童真。 3.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打算如何组织画面?运用什么技法表现水墨园林?师生互动交流。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用学到的组景技巧、取舍方法、表现技法画一幅水墨园林创作画 要求:进行提炼加工,水、墨、色适当运用;题写姓名。 (水墨园林作品巡回播放……) 五、作业展评: 师生间开展课堂学生习作观摩与评价:各组代表自评、互评、师评,评论画面构图、用笔、用墨、色彩及提炼加工的绘画技巧等。 六、教学拓展: 李可染爷爷大师介绍:作品展示,李可染爷爷的画册和塑像图片呈现,师生得出“李可染爷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钟爱艺术、献身艺术创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诺大的精神财富”! 铃响下课、师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