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室内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做室内乐 2、学会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更多的了解外国音乐家的作品以及贡献。 3、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 极、愉悦的情 感 体 验。积极 主 动 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学难点: 1、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外国音乐的热爱。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四、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音响CD;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分析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几首好听的室内乐作品。 1、欣赏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1)、背景介绍: 1869年,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动人的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2)、聆听音乐、分析主题: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就是第一主题,也就是《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曲调,由四二拍与四三混合作成,但是过渡却很自然、流畅。(片段1) 问题一:同学们,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觉? (旋律委婉,给人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十分压抑。)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主题,由两段旋律构成。(片段2) 问题二:同学们,从这两段旋律中,你感受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特别注意 大提琴的固定音型,制造了怎样的气氛? (前一段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什么;后一段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 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 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 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片段3) (3)、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讨论此曲的音乐特征和给大家心灵上的震撼。作品色彩忧郁、朦胧、暗淡,旋律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这首《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沙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这就是让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并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的原因。。 (4)、重点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并学唱。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 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一首音乐能让我们感受如此深刻, 带给我们这么多震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如歌的行板》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那首优雅的民谣《寂寞的凡尼亚》的旋律,忧伤,深沉,放佛是辛苦的劳苦人民诉说着心中难言的痛楚;第一段后半部分是第一主题的延伸,就好像对命运的质疑和哀叹。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