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松花江上 高中音乐 歌唱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材分析: 歌曲《松花江上》作于1936年。“西安事变”钱,词曲作者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教书。当时呈现在西安街头的东北军官兵和大批东北逃亡者的惨痛的景象,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他以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悲恨哀伤的情绪,揭示出当时因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着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所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这首悲壮的战歌,给人以向前推进的、具有中华民族不可侮的气概和力量。是我国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采用 大调, 拍子,为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 歌曲的第一部分:两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伸展开,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句的句尾,旋律从“ī”下行级进到“1”,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在小调上展开。两个乐句基本上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 在以下的旋律进行中,多次以不同的变化形式出现,感情内在而压抑: 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得愤恨和控诉。 当尾声“爹娘呀……”的呼天抢地似得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他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中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基础上选项:“歌唱”模块的学习,多数学生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的简谱识谱能力和音准能力较差;对于音乐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愿望,但是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经验不够丰富;男生多数已渡过变声期,但是歌唱中还需注意保护声带,正确发声。
教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