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 《阿玛勒俄》 《翻身农奴把歌唱》配上了伴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藏族的歌舞,这节课我们伴随音乐再次走进西藏. 二、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和风俗。 1、地理位置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音乐,这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藏族的歌舞音乐,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和风俗。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也就是在我们大屏幕上右下角这幅地图的这个位置(点击显示“西藏自治区”)。 2、西藏高原气候的有那些重要特征? (学生):由于西藏处于高原地带,所以有着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这是西藏高原气候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也很明显地反映在藏族舞蹈中,我们下面来欣赏一段藏族舞蹈《藏秘香格里拉》, 3、藏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有哪些地方是最独特的? 好,欣赏完了这段舞蹈,大家觉得藏族舞蹈有哪些独特之处啊?(学生回答:略)大家有没有发现,藏族的舞蹈总是有点弯腰驼背呢? 其实,这就反映了西藏地区的高原气候。由于藏族的歌舞音乐是源自民间,是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中为了自娱自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艺术舞蹈,加以人工的修饰和点缀,所以藏族的舞蹈就反映出了藏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在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下长年生活,为了适应这样的低压、缺氧的环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弯腰驼背的这种生活形态,这就是藏族的舞蹈为什么会有弯腰驼背这个特征的原因了。 4、风俗习惯: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献哈达,这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献哈达时,客人应该鞠躬接受,主人双手合十是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在藏民族家中作客,喝酒前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祖先,然后喝一小口,主人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小口,再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酒杯中的酒喝完,这种礼仪才算结束。 西藏主要旅游景点是寺庙,藏族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我们去西藏旅游参观寺庙时,要遵守藏民族的习俗 三、藏族的歌舞音乐。 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都有各自特色的民族歌舞音乐,藏族同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西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西藏的传统音乐一般是以民族来分类,其中,藏族人口占的比例最大, (1)有关藏族音乐的分类。 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其中以民间音乐最为主要。 (2)介绍囊玛和堆谢(谐)。 那么“囊玛”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它是以藏语言命名的歌舞类型,在藏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通常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 (3) 欣赏藏族民歌《阿玛勒俄》为例来了解体会一下囊玛的旋律。并大家试着找一下,你们觉得哪里是最具代表性的囊玛音调? 《阿玛勒俄》是藏族“囊玛”中一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民歌。这首歌是用藏语来演唱的,所以有非常浓郁的藏民族风味。在“囊玛”的音乐中,都有很具独特性的囊玛音调,下面我们一起来结合书本上的谱例,欣赏一下这首《阿玛勒俄》,大家试着找一下,你们觉得哪里是最具代表性的囊玛音调?好,欣赏完了这首《阿玛勒俄》,大家畅所欲言一下,觉得哪里是囊玛的典型音调呢?(提示学生:作为典型音调肯定是会多次重复出现的。)(学生答:略) 最具囊玛典型音调的就是这句旋律:re mi la do re。这句放在结尾处,更加突出了囊玛的音乐性。 (4)我们了解了有关“堆谢”!知识 在藏文中,“堆”就是“上面”的意思,“谢”则表示“音乐”的意思。而在这里,“堆”是指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所以“堆谢”就是指雅鲁藏布江的上游一带的民间歌舞。 (5)在“堆谢”中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的“降谢”;另一类是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的“觉谢”。 (6)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分析一下觉得是属于堆谢中的“降谢”还是“觉谢”? (学生答:觉谢) 四、实践活动 (1)看节拍谱例,跟着老师一起来试着打一下这些节拍。(大家试着打碰铃的节拍后)我们刚才呢都试过了这种碰铃的打法,我们再来试一种“铃鼓”的打法,(点幻灯片显示铃鼓打法于碰铃打法的下行)我们现在来试着打一下大屏幕上红色字样的铃鼓打法 (2)播放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把我们刚才的两种节拍打法结合这首歌,来给这首歌打节拍。 五、小结 在今天这堂课里,带大家了解了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民俗风情等等;重点介绍了西藏地区藏族的歌舞音乐,了解了“囊玛”与“堆谢”这两种歌舞形式;我们还学习的藏族音乐的节拍打法,为《翻身农奴把歌唱》配上了伴奏。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藏族的歌舞音乐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