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 |
花城版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悲 |
《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悲》 教学理念: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以审美为核心,而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高尚的情趣与情操,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其实还是很表面、很肤浅的。他们比较容易感受如喜悦、欢乐等题材的音乐,对于体现悲的情感,学生没有切身体验,难以体会也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情感递进的方式为教学做好引导和铺垫。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始终以音乐为本,围绕着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而展开,通过演唱——感受——理解——创作——拓展这条线索来学习,并深入探讨音乐作品,在情感上、思想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产生共鸣。 教材分析: 《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悲》是花城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续接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单元《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思念》、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二单元《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爱》而拓展的第三系列的内容。这单元是让学生从歌曲和乐曲中,体验“悲”的情感,主要着重于点明音乐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学生通过感知音乐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做为第一个课时,我先从歌曲入手,承前启后地拓宽人类情感,把“悲”从“喜怒哀乐”的情感中突出出来,通过对比、演唱、创造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进行交流,感悟音乐作品的灵魂。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情感的歌曲,让学生体验音乐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通过认真欣赏和哼唱《松花江上》,让学生真切体会悲愤的情感。 3、通过对歌曲的对比鉴赏和参与体验,简单地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语言(速度、力度、节奏等),并进行适当的创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比、体验、了解音乐语言在表达不同情感特别是“悲”时的不同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 根据音乐要素的特点,创作属于自己的情感作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学生自带乐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课题“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 2、提问生活中会有哪些情感? (学生自由畅谈: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爱与恨,积极向上,悲观颓废等等) 教师小结:艺术作品通过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情感。诗人通过诗歌来表现,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者把喜悦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达芬奇那幅伟大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是把人物的情感塑造的出神入化,那么音乐又是如何来塑造情感的呢? (设计意图:把问题抛出,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感受不同情感的歌曲 1、学生跟着教师的伴奏演唱《铃儿响叮当》,提问“音乐表现什么情感?音乐是通过哪些要素来塑造情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音乐语言:力度、速度、节奏等进行分析) 2、演唱、欣赏《送别》,思考音乐表现什么情感?音乐语言如何运用? 3、演唱、欣赏《小白菜》,思考音乐表现什么情感?音乐语言又是如何运用? (设计意图:复习、感受三种不同情感的歌曲:喜悦、忧伤、悲哀,情感的变化有个过度,也让学生体会不同情感其音乐语言也有所不同,同时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与音乐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感受 “悲愤”——《松花江上》 1、观看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悲愤的情感。(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几张图片) 2、引入歌曲——《松花江上》 3、教师伴随着音乐《松花江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九一八”是指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