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乐颂》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六年级 教学内容: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课 教材分析:《欢乐颂》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两个声部大多数是三度的音程关系,这首作品的旋律学生比较熟悉,为学生演唱二部合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首作品还隐含了音乐知识的学习:大调的音阶构成及其调性色彩。都可以结合歌曲的演唱向学生进行传授。 教学目标: 1. 学习二声部合唱《欢乐颂》,并能用明亮、热情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2. 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学习他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品质 3. 初步了解大调式的音乐特点,及大调式的音阶组织形式。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1.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演唱活动,结合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传授相关的演唱方法,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教材和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亮点: 合理的解决二声部的合唱的方法、注重演唱方法的训练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二声部合唱《欢乐颂》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同时指导声音。(打开口腔,注意头声位置。) 二、了解贝多芬 1.听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熟悉主题 ①播放《命运交响曲》听赏 师:谁知道这首交响乐的曲名和作者? ②在这首乐曲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 (3331 2227) ③师生弹奏、并随着琴声哼唱这一句 2.了解的贝多芬 这一个乐句就是堪称世界音乐文献里面最短而又最有力的一句,它奏出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谈谈你们所了解的贝多芬。 随机介绍 三、学习二声部合唱《欢乐颂》 1.导入:同学们,刚才有一个同学说到贝多芬失聪了,的确,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听力,可是命运弄人,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完全失去了它,但是贝多芬用生命热爱音乐,仍然用内心的感受不断创作,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好的音响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最著名的合唱曲《欢乐颂》。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 2.聆听歌曲(听多媒体) 3.视唱曲谱 太美了!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够演绎这首作品,大家有信心吗?现在让我们来感受它的旋律。(要求边唱边划拍、强调附点、同音连线、换气几号、时值。) 4.随琴哼唱歌词,并处理作品(第1、2乐句要求抒情稍弱、第3 乐句要求有力、有弹性的、第4 乐句热情、自信) 5.学唱低声部旋律(强调第三乐句、讲解升记号和还原记号) 6.合唱二部曲谱、歌词,随机评价,解决难点。 ①高声部唱词、低声部唱谱 ②低声部单独唱词、高声部默唱划拍 ③跟伴奏合唱歌词,小声演唱、注意聆听配合、声部清晰和谐。随机评价,解决难点。 7.指导演唱声音 ①讨论作品表现的主题 音乐来源生活,它反映了人的情感,那《欢乐颂》表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略) ②欣赏音乐家合唱《欢乐颂》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首作品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并坚信人类必将获得欢乐与和平。让我们来看看歌唱家们是怎样演绎这首作品的。 ③谈谈欣赏之后的感受 明亮 热情 气势磅礴 8.配伴奏演唱 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带上感情、学着歌唱家的表情来表演绎这首歌曲 四、学习大调式 1.了解什么是大调式 再次复习唱曲谱。同学们请看,老师在半终止和终止处都打了一个括号,但是大家,却不约而同的都唱出了哪个音符?(1) 像这样曲调的半终止和终止音都落在1上,而且以1为主音,歌曲情绪明亮辉煌,就是我今天所要学习的大调试。 出示:大调试音阶:1234567i——明亮(随琴唱) 2.了解什么是大调式的特点 因为大调式的特点明亮、辉煌,所以大多数少儿歌曲和进行曲就采用了大调式。(举例:《春天在哪里》《少先队队歌》) 五、课堂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大调式,学习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其实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创作了多少作品,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让我们全体起立再一次用歌声表达对贝多芬的敬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教材和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遵循“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结合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传授相关的演唱方法,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寄语、教育技术的辅助功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但是,二部合唱毕竟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演唱效果还不是很完美。怎样在四十分钟内既教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又能让学生达到比较理想的演唱效果,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探究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