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之歌》课堂教学案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力量上胜过其他一切艺术形式,常言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它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感悟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就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的成功与否。为此,在本学期我积极进行了互动教学的尝试。 《春之歌》是五年级第二学期新教材的欣赏曲目,钢琴弹奏的乐曲甜美而抒情,旋律婉转、优美,具有歌唱性,宛如是用钢琴唱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地一派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无限欣喜和欢愉。 在教学中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聆听感受乐曲,从而喜爱这首乐曲,从感情上与乐曲产生共鸣,并适当了解曲作者门德尔松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生动而直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扩充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信息,增强了音乐课的容量,课件的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得到更好的突出和解决,增强了课堂的有效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新课的导入之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播放了钢琴曲《春之歌》,请学生聆听之后谈谈对乐曲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音乐给人一种温柔而愉快的感觉,仿佛听见小鸟在歌唱,小溪在流淌”;有的说“感觉春天来临,阳光灿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草儿返青,花儿盛开,小动物们都欢快地活动”等等。待学生对乐曲有了正确的感受之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作者门德尔松的肖像照和生平介绍,使学生对音乐家有所了解。 由于乐曲旋律婉转如歌,旋律富于歌唱性,为了让学生从聆听中自己发现旋律的歌唱特点,我又播放了由小提琴演奏的《春之歌》,让学生比较其与钢琴版本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体验乐曲的歌唱性。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版本的《春之歌》?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钢琴曲,因为钢琴音色清澈优美,更能体现春回大地的生机勃勃的灵动感”。也有学生说“喜欢小提琴版本,因为小提琴的旋律连贯流畅,弦乐的音色有丝丝缕缕的细腻感,把春天带给人们那种轻柔的一丝一缕的细微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也带给我欣喜的感受,想不到学生的体验这么细腻、精准,表达得这么贴切。我又问学生,听完了乐曲后你们有没有想跟着音乐哼唱一下的欲望?学生回答说有,我说“你们知道吗,之所以这首曲子让我们产生想歌唱的欲望,是因为,这首曲子作者是以歌曲化的创作手法写的,把人声的歌唱性特点融入了他的器乐创作中去,使器乐作品声乐化。这就是门得尔松开创的一种音乐体裁叫做“无词歌”,它仿佛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曲。这样学生随着我的引导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什么叫“无词歌”。 在学生中有一些孩子正在学习钢琴,我了解到五一班的一位学生正好在练习弹奏这首《春之歌》,于是我请他上来为大家表演,学生们正沉浸在刚才的音乐中,又亲耳听到班中同学的钢琴演奏,他们既新奇、又佩服,纷纷给表演者以热烈的掌声。有学生说:“听了这曲子后我很想学习弹奏这首《春之歌》”。 最后在拓展部分,我播放了四年级时学生欣赏过的门得尔松的另一首乐曲《乘者歌声的翅膀》,问学生这曲子你们还在哪听到过?学生说:“是每晚电视里天气预报节目时的背景音乐”。我问学生如果我们的天气预报节目中没有音乐会怎样?学生说;“节目会很枯燥乏味”。我又播放了学生熟悉的《婚礼进行曲》。告诉学生这也是门得尔松的作品,问学生:“你们在哪听过?”学生说:“在参加亲戚和父母同事的婚礼时听到过,感觉音乐特别神圣庄严”。由此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里处处有音乐,我们可以学会用音乐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看着学生带着满足感离开音乐教室,我也感到很成功的喜悦。 上述的教学片段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中尊重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创设课堂中的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氛围,使音乐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学会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