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一年级的《雨点》,《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听了山老师的课真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的设计精巧细致又不失清新自然。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玩中,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发现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设计本课时,山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下雨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雨点的世界。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一、本节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生。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学习《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雨点落到小溪里、河水里、海洋里的姿态,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雨点在小溪里睡觉、在河水里散步、在海洋里奔跑,会是什么样?孩子们逼真而又童稚的回答,不但让同学开怀大笑,让在座的老师也感叹:学习原来可以这样快乐!课文学完了,老师又借题发挥:想一想雨点还会落到哪里?会是什么样?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得非常形象生动: 雨点落到雨伞上,在雨伞上擦滑梯; 雨点落到水桶里,在水桶里打鼓; 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看球; 雨点落到玻璃上,在听同学们读书……
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多么富有情趣的诗哪! 这一环节的设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大胆发挥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我想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读读、说说、做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创造。让课堂要成为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图画再现情境,通过说图,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那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在本节课中,采用边说边出示挂图,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四幅画面,创设了一个动画世界,把学生带入图画中去感觉雨点不同的行为动态,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学生情绪高涨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理解能力。
图画普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是因为画面是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图画再现了生活的画面,孩子用不着通过语言去理解,一看就明白,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用图画创设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特意绘制的特大图画,现成的课文插图,简易粉笔画,零件剪贴画,那些色彩鲜明,意境广远,富于美感的课文,通过这多种形式的再现,可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
所以说,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