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国殇》 一、 授课基本情况: 这是王老师在全县语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活动中的一节研讨公开课。所授的《国殇》一文是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课。因为是研讨公开课,所以授课教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操作,根据本课学习目的,确定了学习重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自行读练的时间中了解屈原及《楚辞》一般知识,利用工具书疏通诗文大意,以及理解文中如何描写战斗场景,如何抒情赞颂,并进而理解屈原的精神。 全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巡回辅导,自学质疑的读练阶段表现良好,由于已形成自学习惯及一定能力,同窗们根据自学要求读练很顺利,在后部分的讨论控制中效果就比较好。发言虽不够踊跃,但文章构造,诗文大意绝大部分同窗都控制,对“根据文中的描写与抒情突出战士们勇敢的献身精力”的重点,理解也很顺利。板书清晰,简洁简要。
二、 此节课的长处、特色:
1.此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教学模式不同以往教师说多学生活动少的情况,真正落实了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学生自学作点拨辅助的思想。课中用了10分钟让学生自行读练,举手质疑,老师巡查并个别领导、释疑;然后仅用了15分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发言讨论、剖析,理解了所学要点。因此,整堂课学生自动学习气氛很浓,到最后总结时就很有水到渠成之感。真是学生学得自觉,老师上得也较轻松。整堂课最大的长处也就是这以学生为主体的读、练、析以及整堂课的清晰有序。
这种上法既是将学生两年来已形成的自学习惯、能力予以展示,同时也使人感到这种自学辅导的试验教学非常可取,非常符合当前教学的改革,符合学生发展的培育要求。
2.此课的设计及操作中,教师导入时还注意了用有关古战争场面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惨烈和战士们勇敢献身的精力,给学生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活泼、自然地引入新课学习,效果不错。
3.课前的诗歌鉴赏训练扎实有效。
4.“聚”“散”“离”的教学结构,新颖独特,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延伸。
三、不足之处:
1.学习中学生对诗歌的诵读不够。诗歌是韵文,学习诗歌在单元要求中就提出要重在朗读背诵,只有多朗读才干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情绪、艺术性的理解、鉴赏。如果不能
认识到这点,并能较好地去操作,那将是学习诗歌最大的一个失误。
3.学习中的深入与延伸不够。此课的学习要求,难度并不大,但要想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与已形成的能力更好地学习,还必须有尽量深入以及课外延伸学习的考虑。学生在初三上期,能力形成已有一定基础,特殊是试验班的学生,两年多的先学后教试验,他们的读书习惯,理解能力比同龄学生要强些。在这条件下,有意将“楚辞”文体方面的知识深入,将理解这类诗文的学习方法扩大,会对下一步学习有很大利益。
四、 建议:
1.模式的巩固与变通。
先学后教教学的基本模式不变,领导思想不变这是不可辩驳的,同时还应继续巩固、增强,让师生都在头脑里将“自学为主”观念深深扎根,深明自学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是以利终身的事。但这并不是死板地利用这模式一成不变地机械操作,还得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能力形成情况及所学课文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的操作。教学要活,就得有个变通。只要一堂课学生自学的时间给足了,教师领导得法了,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不管是批注还是做题,不管是发言评正还是相互探讨,老师都可根据需要来确定。这样模式统一,方法灵活,学习观念明确,教学能不相长吗?
3.教案再精细化一点。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有瞻前顾后的设计观念。
教学最重要的是不能只以一堂课为自己的设计目的、教学内容,要注意的是全部教学就是一个大教育观的体现。瞻前:大而言是要看到以前教育的弊病以利今后革除,小而言是在此以前所教的内容、方法,学生所学的情况的把握,并由这两点而考虑到今后的教与学,今后教与学的慷慨面和小方面,这大小方面的协调,这前后阶段的协调,就体现在此时的此课,体现在这每一个此时此课。因此,作为教师,每一节课的筹备,都如一条链的某一个小环节,一定要瞻前又顾后,每次设计都注意到了这点,那教学就真形成了一个体系,培育的学生,形成的能力就是连贯、体系的,也就有后劲。
要做到这点,除了有精确的大教育观外,还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要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文化素养要高,教师要不断地自我进修,随着时期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才干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改革中不掉队,进而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