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目标分析】 《乡愁》一课,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显得全面,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各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颇为得当,符合《乡愁》诗教学要求。对照整堂课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得到了体现和落实,比如能力目标中所说“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就确是教学的亮点之一,可见教学目标并非虚设,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学习策略评述】 本课“学习策略”是:采用“读、说、唱、练模式,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唱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把握诗歌”。不难看出,策略选择正确,学习方式多样。从教学实际来看,让学生采用这么多的学习策略和方式,不但有语文教学常说的听、说、读、写,而且有听有唱,丝毫不显机械、生硬、忙乱,而是灵活自如,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知识、能略,凸显学生本位”,从这个角度看,《乡愁》教学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精彩时刻评述】 本堂课充满精彩之处。例如: 课前,播放音乐《月之故乡》,优雅的歌词,婉转悠扬的旋律,创设了抒情的氛围,歌的主题,与《乡愁》诗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教师配乐朗诵时,感情基调和朗读的停顿与重音等把握准确,音色清脆动听,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者朗读之后,要求学生讨论,明确朗读应注意什么,实际上已很好地进入了对诗意的领悟和理解。 教者示范,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各小节所表现的意象。读诗要展开想象,补足诗行所省略的画面形象。在这方面,教者作了很好的示范。在教者的示范之下,学生对各个小节的描述由字面的意思进入字里字外,联系余光中的经历,展示了诗人写诗时的境况、情景和心情,娓娓而叙,内容丰富,真切动人。可以说,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篇,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唱诗。借用《送别》的曲调,让学生把诗篇唱出来,把吟咏上升到了歌唱。曲调与《乡愁》诗,无论在情感还是形式上都颇为相配。让一个学生先唱一节,然后全班齐唱全诗,音量不高,却很投入,可见学生进一步被打动。 另说一句:课堂上,教者提出某些艺术手法问题,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说出某个术语,听课教师不由发出笑声,可见这个班学生语文水平不低,也可见教者所问切合学生实际。 【不足之处分析】 某些词语的理解赏析还可更准确一点。如学生问:“厚重的乡愁为什么却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来表现?”师生的回答似乎主要是突出“反衬”之意。应该看到,“小小的”、“窄窄的”仅是言其形,而这一张“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却寄托着很多很多,也是此时此刻“乡愁”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一张小小的邮票就能把心意带给母亲,有了这一张船票就能来到妻子身边,因而十分厚重。小小并非反衬厚重,小小之中就有厚重。 【改进方案探讨】 学生朗读还可再多一点,可安排一次背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