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敢干怀疑求真,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很多启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中”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学习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学习方法:设计语文活动: 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 交流预习内容 A读准字音:朱熹 彷徨 肇事者 B弄懂词义:彷徨: 修身: 齐家: 诚意: 三、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辨析结构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小组交流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活动略) 四、 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小组交流。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对比论证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作者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五、 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思考交流明白疑难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弊病?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六、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结合《绿色蝈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谈谈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认识。 六、 布置作业 小作文: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教学反思: 1.在学习了第一篇议论文后,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积极引领,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积极构建对议论文的认识。由于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回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证方法,努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本课的教学设计在突破难点上十分巧妙。培育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是简单的说教,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绿色蝈蝈》和阅读过的《昆虫记》,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去探究身边的事物,体验格物致知离学生并不遥远,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这是作者的期望,也是学习本课的要义。 3.本课教学设计积极地构建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质疑和交流中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明确倡导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格物致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