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了孙老师的《醉翁亭记》收获很多,感触很深,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认识。 从总体上来讲,孙老师的这节课从实用性这个角度来说比较成功,她讲的是《醉翁亭记》的第三课时,重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她娴熟教法的操纵下,能把这节课处理得如此完美,这是最令我佩服的一点,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孙老师在上课前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帆船,随时都有迷航的可能。 二、 板书设计精妙 孙老师的板书很清晰,清晰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今天没有来听孙老师的课,仅是看板书就已经感觉这堂课很充实,很有收获了,再加上本人的书写基本功较差,看看孙老师的板书,再想想自己,确实很惭愧。 三、教学过程严密 她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四、教学效果显著 孙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无完人”,孙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一点不大好,课堂容量太大了,对于最后的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由于时间关系,探究的有点少了,在前面分析文章结构方面如果少花费一点时间,或者是直接采用赏析法,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然后分析在此美景中的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众宾欢”、“太守醉”、“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完成课前展示的学习目标,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也”,和“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这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呵呵,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我们确实还要探讨,共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