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本文抓住竹的特点多角度描写方法。 2、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言。 3、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4、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授课中,通过对学生朗读技艺的指导,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2、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三、课型及教学思路教学设想: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写作方法,如移步换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 这是一篇描写江南竹乡的优美散文。教学时,通过欣赏竹海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竹林与竹林人家的方法。同时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法学法 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通过有选择地朗读重点段落,整体感知理解主要内容。 2、点拔法:运用点拔法以突出重点,突出“教师主导”特征。同时点拔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3、合作探究法: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作者对江南竹乡的赞美喜爱之情,对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了解竹林的特点,品味描绘竹景的生动的语言。 3、体会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哪三种植物吗?(松、竹、梅),"四君子又是指什么?("梅、兰、竹、菊),这二者竹子都并列其中,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颂竹、画竹、写竹,苏东坡老先生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道出了竹子与我们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没有牡丹的富丽,没有松柏的伟岸,没有桃李的娇艳,但它代表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被世人所称颂。 竹除了在精神文化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日常生活中,竹除观赏外,还有什么作用?(提问)学生答:优良的建筑材料、编织和雕刻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竹笋还是美食,可制成笋干或罐头等,可见竹的用途非常之大,经济价值高。(附图片)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先生一起走进竹林,感受竹林的魅力以及生活在竹林深处人家的别样的生活情趣。(板书课题《竹林深处人家》并出示幻灯) (二)整体把握。 1、明确:从题目来看,文章重在写“人家”,从第几段开始写竹林人家的生活?(第5段),前4段侧重于描写竹林的景色。 2、要求:小声朗读课文1—4段,找出文中描写竹林景色特点的语句。 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了解作者情感。(配乐并幻灯出示竹林图片) (三)合作探究。 1—4段中找出作者笔下的竹林具有什么特点?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会儿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以下顺序无先后) 1、段1先写“远远望去”,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问1:“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到的景色? 分析: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问2: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分析:还联想到大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大海的特点:辽阔宽广)。因此才有接下去的描写“当一阵风----涌着----推着---,一直涌到很远----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非常深沉。”表现了竹海波涛起伏、深沉的气势。这段如此精彩细致的描绘,不仅因为有 “推”“涌”“暗浪”等词语的运用,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比喻,更是给人无限的遐想。 (板书)远望: 宽广深沉 2、分析第2自然段: 问1:齐读,第2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由“远望”变成了“近看”,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问2: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比喻①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比喻② ,真是深不可测啊! (板书)近看: 深不可测 3、分析第3段: (1)指名朗读 (2)明确此段作家的观察点:齐答“穿过---更远、更高。举目四顾---”(理解“竹坞”一词) (3)在这样特殊的位置观景,突出了竹林的什么特点? 作者在竹坞上“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太密的竹林了,密得不见底。 (板书)四顾: 密不见底 4、师生讨论分析,明确观景点的变化:同是描写竹林,三次视角不同(观景点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 (板书)观景点 第1自然段写作者远望,重点描写了竹海的无边无际,宽广深沉 ;(出示图片) 第2自然段写近看,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突出了竹林的深不可测;(出示图片) 第3段从高处写“举目四顾 ”竹林,突出了竹林的密不见底。(出示图片) 所以3次写竹,虽然都表现了竹林里竹子多的景象,但是描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富有层次感,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一起观赏,身临其境,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这种写作方法称之为:移步换景 (板书)写作方法 移步换景(并明确其概念) 5、分析第4段: (1)作者在竹坞里面,沉浸在辽阔的竹的海洋里,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是竹。那么在竹海里究竟有没有人家呢? (齐答:有。齐读“回过头来-----可热闹呢”) (2)点拨:文章从第5自然段才真正写到了竹林深处人家的活动,花了大量笔墨(4段文字)描写竹林景色,仅仅是为了写竹子的多的特点吗? 明确: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作铺垫。下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竹林深处人家,去一起感受竹林深处人家的欢乐、祥和的生活气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的词语: (1)加点字注音:山麓 隧道 竹坞 竹箬 匾箪 屏风 密密匝匝 (2) 给下列形近字组词:晾( ) 沏( ) 岚 径( ) 涧( ) 隧( ) 谅( ) 彻( ) 岗 经( ) 间( ) 遂( ) (3)解释词语:束手无策、名副其实 2、思考作者如何细致描写竹农生活的? 3、熟读1—3段,再次感受竹林的景色美。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观景点 竹林特点 写作方法 远望 宽广深沉 近看 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 密不见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