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阙老师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向大家介绍我们在这堂课背后的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给了金老师这样的一个机会展现自己青春讲台的风采;最重要的是给了温州八中初中语文教研组一个在实践中历练团队合作的机会。 顾泠沅先生说:“名师的形成需要具备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认知特征和不断探索始终行走在能力极限边缘上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空间中,忙于实践,而缺乏反思和理论化;学习理论却在现实的潮流中被消磨了实践理想的热情;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节奏中,不敢挑战自己的极限,安于现状,等待退休。 这些日子,我们组内讲的最多的就是“今天你去听吗?”……………… 一个展现的机会,对于一个年轻老师的成长或许是一种珍贵;而对于一个教研组来说,这种端着凳子,坐在教室后面,一起注视一起思考的时光,那些围在一起,激烈、真挚的评课分析的场景,更是无比真实的活力展现。作为一个见证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我想,今天这堂课的意义不只在于个人的才华,更在于它显示的是集体的智慧和真诚。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的主题是通过诵读走入文本。在金老师选定上《论语十则》的时候,我们全组都意识到,这个任务不简单,而能把这个任务完成好,金老师也必须不简单。《论语十则》作为公开课的常选,到底还能挖出怎样的新意,呈现自己的特色?课文选择了十则,如何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呢?更主要的是,关于诵读的方法有太多的说法和操作,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诵读与阅读? 在金老师开始第一轮备课的同时,我们组内就同步开始对这次课堂教学研讨的主题词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试图把我们的理解通过教学行为具体展示出来。
——文言文的诵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其诵读就更可以起到检测学生是否读懂的一个依据。 金老师的师傅是我们初三备课组组长张老师,她对于古诗文教学、考查有着十分独到的心得。多年前,她的一堂《论语十则》,曾经获得听课老师的纷纷好评。其讲究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都使我们对课堂中教授方法、学生习得方法产生了重视。在这次备课活动中,张晓帆老师当年的课首先提醒了我们,诵读指导是有方法可以归纳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有必要教授其方法的。 所以,在这堂课中,金老师在字音疏通环节,就对学生“如果遇到不确定读音的字,该怎么办”这个难点入手,帮助解决,指导学生用看注解、查字典、互助、字义反推等方法。 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她设计了“孔子的态度是谦和的、肯定的,你如何在朗读上把握住这种语气?”来推导出“表示肯定语气的关键词语应该重读”的方法;在“如果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将这个道理告诉弟子?”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理解再读,读出神韵。 在这些地方,老师们都可以明晰的看出我们对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观念,那就是语文的学习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语文学科同样具有工具性的可操作性方法。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规律性的习惯、学会最实用的方法,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事情。 我把金老师五次备课的教案对比来看,就发现了,她在初期备课中,就是紧紧围绕着“读”字来设计的。如何去读,有哪些方法去读……我们组内富有经验的老师都给了她十分宝贵的建议,甚至在整体教学思路确定之后,我们组的吴月凡老师在听课时十分仔细的对课堂学生读的方式、次数、重点做了记录,并专门提出了,多样化诵读方式,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也使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可以尝试并找到阅读快感的瞬间。张晓帆老师更是在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这个环节认真把关,大刀阔斧,环环以目标为中心,审查着每一个教学步骤。 做得如此仔细,无非就是希望我们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收获得更多更好更踏实。
——《论语十则》不是一篇寻常意义上的课文,它由多个独立的片断形成,它们既可以组合体现中心,但又是可以作为个体展现孔子精神的独特魅力。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如何不沉溺于单调,也不会流于过场?面对这十则片断,如何取舍,又依据什么来取舍呢? 在前三次的教学设计中,金老师都围绕着孔子对弟子教诲了什么这一线索进行,莽撞粗鲁的仲有如何最终成为恪守礼仪的堂堂君子,面对善思的子贡,孔子又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同时让学生保持自己思考的空间……
苏轼曾说: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子路之勇,当不朽。
听完课之后,我们的感觉是人物过于分散,难以用一个中心主题贯穿,多次的尝试,多次的推翻,不过,幸好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和更灵活的变通。我们组唯一的男性老师潘大江老师以思路清晰、分析入微著长,他提出,与其谈论孔子育人的成果,是不是更可以把中心更加集中,让孔子的形象从书本中走出来。 对于中心的思考,让我们对于篇目的选择重新有了思考,金老师几乎是全部推翻,重新从这个角度来构思。了解孔子,又要了解他的什么呢? 另一个新的大问题抛在了我们前面:这样深厚内涵的一位伟人,到底从何入手?要依据什么抓住文本的核心?而这一切与我们如何才可以产生紧密的联系? 已经重复推翻再构架多次的金老师,遇到了这次备课过程中最低谷的状态。从哪里找这样的一条通道,走向一堂富有特色的课堂?她不愿借用旧的教案,更不愿意放弃对自己的挑战。9月25日中午,她和我通了一个电话,说到了论语学而中的快乐。孔子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在哪里?他因何而乐? 似乎在四面漆黑的环境中,金老师见到了一丝光亮。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设计推翻,每一次设计重建,似乎都是金蜕变成长的契机,更是全组老师发动全力投身而入的时刻。我们又开始了忙碌而又带着收获期盼的听课与评课……
公开展示课,展现的不仅仅只有技巧、操作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是失败之后的步步坎坷,最终带来的心灵成就感。为了这堂课,我们组内的每一分子都积极调动起来了,项慧老师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听课记录,帮助来找更多的设计可能;林婷老师一听说我们想做课堂微观观察记录,亲自安排了摄像;无法亲自参与活动的刘晓红老师,通电话给我们细心指点;每一个听课者,都把自己站在了讲台之上,和金老师共同经历着,体味着,也一同成长着。 约翰•多思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教研团队中,没有人是孤岛,也没有人孤军奋战,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身影,却流淌着11位语文老师朴实真诚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