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8《雷雨》 学科 语文 学段 低 年级 二 教材 书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年1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 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色的优美小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色。雨前“黑沉沉的乌云”凝重美;雨中“大雨倾盆,涤荡万物”的豪放美;雨后“彩虹高挂”的清新美,展示出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大自然更是一本永远读不懂的书。本文为学生进一步汲取自然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图文对应,插图能够清晰对比雨中和雨后的不同,这种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也为学生学习写观察日记提供了一个仿写的模板,起到了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对于“雨”的学习,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要下雨了》一课,了解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在本学期在《笋芽》和《日月潭》的学习中感受了绵绵的春雨和蒙蒙细雨,积累了一些描写雨的四字词语。北京夏季多雷雨,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疏于对夏季雷雨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课前质疑中,提出了这些问题: 1、对于自然现象的质疑占了很高的比例:例如为什么雨后天上有彩虹。蝉为什么不动等。2、对于语言文字的质疑集中在:什么是垂,为什么彩虹用挂,为什么第六自然段用了两个渐渐地。3、关于标点的质疑:为什么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句号,有的用逗号也行呀?4、关于文章内容的:为什么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从质疑来看本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质疑的习惯。同时也让让我感受到学生坚持将近一年的写日记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关注到了写作方法。 3)教学设计思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注意方法的梳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按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的思路,在老师教学导学进而在学,雨前雨中雨后三个部分。最后学以致用,完成补充完善片段的练习。 4)教学方式及手段: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总结学法,进行运用。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复检词语,会写2个生字及1个词语;体会垂”、“坐”在句中使用的巧妙。 2.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结合上下文理等多种方法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能够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借助插图引导想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尝试运用本文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结合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朗读表现出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引导学生调动生活观察,补充完成观察片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