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简评 教 材: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第五组内容,主要是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学习和生活中要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老师上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从文中插图引入,激发兴趣,紧抓文本角色对话展开朗读教学——回顾整堂课,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生字教学、有趣有效。 生字教学作为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老师在本课中分“三关”让孩子“闯”,不仅避免生字教学的枯燥性,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生字学习的层次性,如有字音到字形到部分字义的理解,环节紧扣,效率较高。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老师在这堂课中的朗读教学充分体现了开放性。陈老师巧妙地将林圆圆与李丽的三次对话,设计成了三组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时重点抓前两次对话。如第一组对话,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林圆圆小气的句子,第二组对话,老师是在学生前面已经感悟到李丽借铅笔时的礼貌之后,问:“这么有礼貌地借东西,林圆圆肯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李丽再次借笔时的请求语气,还在设计中让学生们猜一猜林圆圆心里在想些什么?课堂上体现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朗读较重复,符合低段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方式多样。 陈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方式灵活多变。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已经感受到了当时李丽在向林圆圆借绿铅笔时的那种谦和、礼貌的语气,可是在读的时候并不能一下了就能读出来,老师一点也不急,采用让学生评价的方式找出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读,接着老师就说了:“大家能不能学着这位同学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用自己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吞吞吐吐”是怎么样子的,再让指名学生读,还让同桌俩分角色地读一读,充分地给了学生读的时间,感悟的时间,整堂课上老师非常重视了语言的感悟积累。 纵观整堂课,老师能做到课堂能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师生互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从课堂细节和生成方面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老师的课堂预设不够充分。 当孩子对课题质疑时,陈老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反馈引导,显然老师没有预设好对问题的梳理。 2、朗读评价简单,指导缺乏技巧。 在出示林圆圆与李丽的第一组对话时,老师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出李丽是怎么借的?林圆圆的态度又是怎样?可是,当孩子读得不够好时,老师没有做好示范,也没有发挥老师的带读作用,而是继续以问题式引导朗读,朗读显得太理性,孩子就读得很辛苦,兴趣不高;老师也“挖”得很辛苦,结果阅读没了方向,孩子不知怎样读才好,浪费了很多时间,到第二组对话时只得“缩水”了。 3、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4、课堂节奏把握不紧凑,使得生字书写根本没时间落实。 希望陈老师在今后的备课时要合理分配好课堂时间,上课时做到心中有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