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教者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展开,引导学生体会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呈现流畅的态势,体现了两个特色: 一、朗读指导到位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在这节课中,教者采取多种朗读方法,由易入难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读出当中的情感。首先教者先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然后师生合作读其中的对话,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朗读有迹可循。接下来,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应该怎样读,并按自己的理解读出当中的感情。如果学生遇到比较难读好的句子,比如小男孩说的两个“一定会飞回来”,教师就会适时给予帮助,进行范读。这样到位地指导朗读,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联系切身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切身体会来看问题,更能帮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角色,并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为了学生更能体会小男孩听完列宁的话之后的心理变化,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她出示了可爱的小灰雀的图片,问学生:“假如在公园里,常常爱听这几只小灰雀唱歌的公公婆婆听不见它们的歌声会说些什么?叔叔阿姨会说些什么?我们班的同学又会说些什么?”在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者又问:“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听到同学们说的话,知道他们那样难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本来很难讲得清楚的小男孩的心理变化,就变得非常浅显明白了。如果遇到难说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那么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多了。 这节课总体看是成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对三种“爱”的体会不够深刻。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