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同进化》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培养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核心概念“共同进化”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对“共同进化”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究性思考而去理解这一概念。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言: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生物是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产生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必修2的最后一节课来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共同进化 1、教师通过PPT展示资料1(兰花和专门为兰花传粉的昆虫)并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本图7-9分析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义? 评价学生的发言,小结:兰花和兰花蛾互相影响,当兰花的花矩变得细长时,只有吸管式的口器长的蛾能吸到花蜜,这些变异不断积累,从而成为今天的这种兰花和兰花蛾。 2.教师通过PPT展示资料2(猎豹追捕斑马)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当中,怎样的个体才会生存下来?为什么? (2)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为什么? (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讲解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和“收割理论” 实际上,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观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两个物种之间,由于存在相互影响而使得这两个物种不断共同进化和发展。” 教师设问:那么,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有相互影响吗?如果有,他们之间也会因为相互影响而共同发展的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物圈的进化吧! 教师通过PPT展示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 3、师生之间共同完成“共同进化”的探究性思考过程: 问题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种代谢类型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我们想想当时是什么环境: 教师提问:“周围环境中有氧气吗?” 学生回答:“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需要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吗?天然产生的有机物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不需要,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有机物。” 教师提问:“在陆地上和海洋中紫外线照射量如何呢?” 学生回答:“海水应该对紫外线有吸收,所以陆地上的紫外线比海水中强。” 教师提问:“那么,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种代谢类型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回答:“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型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题2:为什么会产生光合生物呢?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光合生物呢?” 学生回答:“原始海洋中有机物消耗殆尽,海洋中生物面临着新的选择:自己合成有机物还是在外界吸收有机物。而在变异中产生的光合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占有优势而不断增加,产生的氧气也不断积累。” 问题3:氧气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提问:“氧气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1回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学生2回答:“为臭氧层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为生物从海洋走向陆地创造条件。”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 问题4:生物多样性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提问:“当自养厌氧型生物出现时,异养厌氧型生物消失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消失。” 教师提问:“当需氧型生物出现时,厌氧型生物消失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消失。这两类生物同时存在。” 教师提问:“当陆生生物出现时,水生生物消失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消失。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 教师提问:“这些生物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是由变异产生的!” 教师提问:“是变异之后经过环境选择而积累的还是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 学生回答:“是先产生变异,后环境选择而积累的。” 师生一起总结:“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4、共同进化的概念 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七、板书设计: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