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例谈遗传中的特殊现象》观摩课评课稿 苏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倡导自主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程精神、高考考试说明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苏老师这堂课是高考二轮复习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明确特殊现象的遗传同样遵循遗传基本定律。信息材料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这种题目最大的特点是隐藏性、干扰性、迁移性以及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有效信息的转换,综合处理信息并加以迁移转化,从而提出观点或作出相应的解答。苏老师通过表型模拟、致死现象和基因互作这三个例子训练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整堂课以果蝇为线索,以案例教学法进行处理,通过自己设计、筛选例题,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先是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中的特殊现象,再是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中的特殊现象,最后是两对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而且是一对在常染色体上,一对在性染色体上)。同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难,而且梧田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有限,为了降低难度,苏老师在上课时总是先对各种特殊现象进行一定的解释,再出示例题,而且每个例题的问题都进行了分解,分步,很符合学情。 三、尊重学生人格 苏老师整堂课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回答的答案都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 四、需要商榷的几个地方 1.在解释例题1时,介绍专家学者的实验时,用图形表示实验过程,而图形中的果蝇的直翅与卷翅不是十分明显,是否采用直接的文字表示更好些。 2.例题2中A答案没有错,但不是最佳答案,这点苏老师没有解释。 3.整堂课老师的讲解太多,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老师都是很详尽得解释每个答案,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觉得杜海宽老师说的话很有道理:上课有“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不经过学生积极思考的不讲。显然苏老师没能做到这“三不讲”。 总之,这堂课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悟,情感上喜欢,学有后劲,是堂难得的好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