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数学说课稿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正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说课

本站微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时)说课设计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第九章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学生经历了方程、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之后的一个自然的知识生长点。从数学知识呈现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内容的基础和纽带;从数学学习活动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之一。
②教学重点、难点及成因分析
教学重点:一 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理解
成因分析:学生能准确迅速的解不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学生利用不等式组这个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其它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会解不等式组是利用工具的根本。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集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生活体验和经历,因此,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各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的理解较为困难。虽然学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但学生对它帮助思考问题句具有直观性方面感受甚少,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理解。
③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起相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数学思考:通过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再次体验类比的思想方法。经历利用数轴确定解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训练,培养运算能力,经历由实际问题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法与学法分析
㈠教法分析: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
   

教师

 
提问
引导
学生
学生
提问
不等式组的解法
确定的解集
交流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评价
 
 
 
 
 

           
            反馈
 
 
㈡学法分析: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交流、发现
 

观察情境

 
感悟概念
掌握解法
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
讨论交流
 
 

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上: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 一次不等式的经验。
 
文本框: 认识主体
方法上:经历过探究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认识过程。
 
能力上: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强。
 
          情感上: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不陌生,生活中已有体验。

流程为: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建立模型探究新知
        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回顾反思加深理解
        布置作业延伸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基调为: 自主探究
               思维开放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引入课题的三种考虑:
1、从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引入。
2、从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说起。如:今日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5℃。
3、从构造一个三角形的木框,如何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开始。
(第1种引入法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2种引入法是从学生身边的素材开始,距离学生的认知思维最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3引入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加强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第七章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第九章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后又得到“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接着研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可以说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小结。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引入了新课。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体现了知识的生长过程。对a、b、c能否构成三角形,第三边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须同时满足“小于另二边的和,大于另二边的差”要确定c的范围,就必须建立不等式组。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采用第③种引入法。)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明确指出不等关系是什么,而且木条c的长度必须满足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不易直接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因此将学生分组进行以下活动。)
 
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也为方便学生列出不等式组作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实验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6cm、9cm、4cm的木条C1、C2、C3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条,团结协作进行实验)
3、小组讨论:①还有其它满足条件的木条吗?木条c的长度可以取任意值吗?②界定木条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的依据是什么?
4、学术辨论: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的实验过程,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由汇报的同学作出说明。
(教师针对学生的辨论,归纳指出:①当木条a和b的长度确定后,木条c太长或太短,都不能与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②第三边木条c的长度必须满足既小于a、b之和,又大于a、b之差。)
先由学生动手实验经历合情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对木条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有一个感性认识
在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由实验研究几种特殊的情况,到抽象思维研究一般情况,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学术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大胆质疑、释疑,在民主的气氛中明白木条c应该满足的三边关系,从而突破难点。同时为下一步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建立模型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设木条c长为xcm,则x必须满足什么式子?

x<10+3

x>10-3
 
2、建立模型:类似于方程组,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
3、小组讨论:①方程组的解与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的关系,联想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的范围与每个不等式解集的关系。②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的范围。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相同点,比较方程组的解与每个方程的解的关系,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的范围与每个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4、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指出: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解是无穷多个,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是无穷多个,方程组的解是各个方程的公共解。不等式组中x的可取值范围是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学生回答问题②时,若不能提出数轴,教师可以提问:怎样直观的表示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集合是非常抽象的,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较困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深化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建立模型探究新知
 
5、得出结论:根据以上研究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6、教师指出: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我们通常借助数轴或在头脑中想象数轴来确定它们的公共部分。
 
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比一比看准反应快

x<2

x>-3
 
x<2
x>-3
结合数轴确定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        ②{         

x<2

x>-3
 
x>2
x<-3
③{         ④{        

x≥2

x≤2
 
x≤2
x>-3
⑤{         ⑥{
2、示范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组

2x+3≥x+11

 
2x-1>x+1
x+8<4x-1
①{               ②{
(学生演排,教师规范解题格式)
3、综合练习
x-1<10-3
 
2x>1-x
x+2<4x-1
①{           ②{
③{
通过练习来巩固结合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从而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示范练习使学生明确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通过综合练习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回顾反思
加深理解
①这节课对你来说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②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我的遗憾是……
通过开放式问题小结,使学生自主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既注重知识技能小结,又注重情感态度的形成。
布置作业延伸知识
1 必做题     P147页 T1、2
 
2 讨论题     P148页 T7、8
 
课堂早已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让学习在课堂之外延续,让新知在课后延伸.我特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一是旨在巩固双基。二是旨在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x-5>1+2x

3x+2<4x
 
 

点击下载此文件

相关阅读推荐: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附讲学稿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评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评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第2课时说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课时评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说课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评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反思说课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评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说课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