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说课案
1、说教材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弹力、摩擦力与初中学的重力合称为高中物理三大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本节为本章的第一节,所以教学尤其重要。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知道各种常见的形变。
2、了解弹性、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3、掌握弹力,胡克定律。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 经历实验探究弹力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根据高考考纲对本节的要求和考虑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力大小。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不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弹力,对判定弹力是否存在和正确确定弹力方向,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弹力方向的判定和正确确定弹力方向和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消除法”即消除接触面刊物体的状态,保持原状态无弹力反之有。
(2)教学难点 : 判断微小形变, 判断弹力是否存在,正确确定弹力方向和大小。
3。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kx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4.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弹力应用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5.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师生共同列举生产、生活中一些有形变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出同点从而给形变下定义和各种形变将导致怎样的结果,那些有利于生那些不于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
2、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 思路:实验探究→导入新课→认识形变→弹性和弹性限度→探究弹力(只讨论方向)→相关运用
(2)重难点的突破:〈1〉、教材处理本节两个课时,做到当堂学当堂消化〈2〉、微小形变:通过多媒体展现教材第五个图,第六给图做演示实验来突破着一难点。〈3〉、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断弹力是否存在:教授学生“消除法”克服断弹力是否存在,再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消除法”判断哪些有弹力哪些无弹力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弹力的产生条件。〈4〉、正确确定弹力方向: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教材最后两个图只总结出常见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的方向从而降低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教材练习1、5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预习胡克定律(各班根据情况而定).
6。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