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拟用造“环形山”的活动让学生形象化地认识环形山,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本课的重点就是学生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难点是学生能否在造“环形山”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有根据地猜测。本课提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和研究方法,即建立模型、提出假设,再次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更为复杂的假设过程,也体现了这一课在科学方法方面的教学价值。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六下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指向宇宙是可以被观察、认识的,人类在不断认识宇宙,也还有许许多多未能认识的问题。而《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希望我们认识到,月球上有许多环形山,环形山的成因有许多不同的假说。本课教材放在六年级进行,是希望小学生撩起对月球的更进一步的,更完整的认识,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了地球之后,获得了对地球完整印象之后,拓宽到更远的空间---月球,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点燃六年级小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小学生们认识了地球卫星—月球之后,更容易让教材领引学生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之中。
本单元前两课分别是《地球的卫星》、《月相变化》,这两课让学生主观上更深一步认识到月球的特点,为我们第三课直接走近月球做好一定的铺垫,了解月球上的环形山,再以建模的形式让学生探究环形山成因,本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用建模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在制造环形山的过程中,开展对各种假说的分析,在制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体会,并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月球上最大地形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而环形山的成因有许多假说。让学生在分析环形山特点,猜测成因,建模探究,形成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体会建立模型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重难点应该放在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推测成因,再用模拟实验,造环形山,并在一定的证据的基础上,再推测成因。我们可以选择沙、石头、塑料小球、小黄豆、注射器、细管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并在材料出示也要有序出示,让学生可以模拟出环形山特点,比如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可以用石头和塑料小球对比。而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可以更好的保障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探究效率,并可以让学生重新建构认识,形成概念。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在本课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课中,可以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发问题,比如介绍嫦娥二号及发来的图片,在猜想与结果中引发问题,而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猜测的依据,并不断修正自己的猜想,明确猜想不是胡思乱想。确定自己的猜想之后,然后再去制定实验计划,这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再确定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明确变量与不变量,注意指导实验要求后,开展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中,我们要做好分小组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与分析。
至于创新点,因为今年担任的是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科学,所以没有上六年级,不过,2012年的寒假,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正好拍到了世界上最清晰的月球图,就后来在六年级的老师上这一课,也推荐他们用这一张世界上最清晰的月球图,至于自己,在上六年级的这课,那时更注重材料的选择,我们那时也试过面粉,后来感觉还是沙子好.
相关阅读推荐: